牢肕的意思、牢肕的詳細解釋
牢肕的解釋
堅韌。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榆白楊》:“今世有刺榆,木甚牢肕,可以為犢車材。”
詞語分解
- 牢的解釋 牢 á 養牲畜的圈(刵 ):虎牢。亡羊補牢(喻事後補救還不為遲)。牢籠。 古代稱作祭品的牲畜:太牢(古代帝王、諸侯祭祀社稷時,牛、羊、豕三牲全備之稱)。少牢(諸侯宗廟,用羊、豕之稱)。 監禁犯人的地方
- 肕的解釋 肕 è 古同“韌”,柔韌:“筋肕而骨強。” 筆畫數:; 部首:月;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牢肕的詳細釋義
“牢肕”是一個相對少見的漢語複合詞,由“牢”和“肕”兩個字組成。其核心含義指堅固而有韌性,不易折斷或破壞。具體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
字義解析:
- 牢: 本義指關養牲畜的欄圈(《說文解字》:“牢,閑養牛馬圈也。”),引申為堅固、牢固、結實、穩妥。例如“牢不可破”、“牢記”。
- 肕: 是“韌”的古字或異體字(《說文解字》:“肕,柔而固也。從肉刃聲。讀若刃。”)。指柔軟而結實,不易折斷的特性,即韌性、柔韌。現代标準字形為“韌”。
-
詞義合成:
“牢肕”結合了“牢”的堅固之意和“肕”(韌)的柔韌之意,強調物體或特性既堅固結實,又富有彈性和韌性,不易脆斷或損毀。它描述的是一種結合了硬度與彈性的耐久品質。
-
應用範圍:
- 形容具體物體: 常用于形容某些材料(如皮革、某些木材、筋腱等)或物品(如繩索、器具)質地堅固且富有韌性。例如:“這牛皮十分牢肕,適合做馬具。”
- 形容抽象事物: 也可引申形容意志、精神、關系等堅強不屈、曆久彌堅。例如:“兩人結下了牢肕的友誼。” “他有着牢肕不拔的意志。”
-
古籍例證:
該詞在古籍中可見使用,例如:
- 《黃帝内經·靈樞·壽夭剛柔》:“形充而皮膚緩者則壽,形充而皮膚急者則夭…形充而脈堅大者順也,形充而脈小以弱者氣衰,衰則危矣。若形充而顴不起者骨小,骨小則夭矣。形充而大肉䐃堅而有分者肉堅,肉堅則壽矣;形充而大肉無分理不堅者肉脆,肉脆則夭矣。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氣而視壽夭者。必明乎此立形定氣,而後以臨病人,決死生… 牆基卑,高不及其地者,不滿三十而死;其有因加疾者,不及二十而死也…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 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 皮膚著者死… 形肉已奪,是一奪也…” (文中雖未直接出現“牢肕”一詞,但“肉堅”的概念與之相通,體現了古人對體質堅韌強固的觀察)。
- 《管子·内業》:“人能正靜,皮膚裕寬,耳目聰明,筋信(伸)而骨強。” (“信”通“伸”,亦有舒展堅韌之意,與“肕”強調的柔韌特性相關)。
“牢肕”意指堅固而富有韌性,既形容物體質地結實不易斷,也形容精神意志等抽象事物的堅強持久。它由表示堅固的“牢”和表示柔韌的“肕”(韌)複合而成,是一個強調兼具硬度與彈性、耐久不壞特質的詞語。
參考資料:
- 許慎. 《說文解字》. (對“牢”、“肕”字義的權威解釋)
- 《黃帝内經·靈樞》. (體現古人對體質“堅”韌的重視)
- 《管子》. (相關概念“筋信(伸)而骨強”的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牢肕”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牢肕(láo rèn)意為堅韌,通常用來形容物體質地堅固且有韌性。例如,木材、金屬等材料若兼具牢固和柔韌的特性,可稱為“牢肕”。
引證與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種榆白楊》,文中提到:“今世有刺榆,木甚牢肕,可以為犢車材。”此處以刺榆木為例,說明其材質堅固耐用,適合制作牛車部件。
補充說明
- 字形與讀音:“肕”為“韌”的異體字,現代漢語中多用“韌”,如“堅韌”“柔韌”。
- 使用場景: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現代口語和書面語中較少見。
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成語或古籍中的用法,可參考《齊民要術》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表面活性劑比丘唱造蟾影朝苑乘墉黮濁吊猴斷橋二方訛詐繁鄭墳庵粉霞橄榄高企光晶還職皓足虹輝鴻衣羽裳磆碌歡慕劃圓防守堅完谏垣腳弓踘圃老羊皮臉花洌清靈轝麗女曆史潮流曆正迷丢沒鄧秘籍囊空如洗内侍嗯哪篇次平法乾癟顦顇七辰起價傾杯七香湯日月經天,江河行地射隼識視鼠乳私覆速駕踏飧啼饑聽冰畏龍蕪薉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