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顦悴 ”。1.形容枯槁瘦弱。 漢 祢衡 《鹦鹉賦》:“音聲悽以激揚,容貌慘以顦顇。”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勉學》:“ 齊孝昭帝 侍 婁太後 疾,容色顦悴,服膳減損。” 元 白樸 《東牆記》第一折:“顦顇了玉肌金粉,瘦損了窈窕精神。”
(2).憂愁;困苦。《淮南子·主術訓》:“百姓黎民顦顇於天下,是故使天下不安其性。” 唐 柳宗元 《上桂州李中丞薦盧遵啟》:“若 宗元 者,可謂窮厄困辱者矣。世皆背去,顦顇曠野。” 清 黃宗羲 《馀姚縣重修儒學記》:“ 元輿 憂道将陵,忍使 陽明 、 闕裡 而顦悴於盛世乎?” 梁啟超 《暴6*動與外國幹涉》:“而各省新經兵燹之後,人民生計顦顇。”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顦顇漢語 快速查詢。
“顦顇”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iáo cuì(部分資料中可能誤作其他拼音,但權威來源以“qiáo cuì”為準)。以下是詳細解釋:
形容枯槁瘦弱
指人因疾病、勞累或營養不良導緻面容憔悴、身體消瘦的狀态。例如《顔氏家訓·勉學》中描述齊孝昭帝因侍奉母親生病而“容色顦悴,服膳減損”。
表達憂愁、困苦
側重于心理層面的苦悶與精神疲憊,如漢·祢衡《鹦鹉賦》中“容貌慘以顦顇”,借鹦鹉的境遇暗喻人的愁苦。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解析。
顦顇(yáng dù)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眯着眼睛看”。當一個人用力眯起眼睛看東西時,便可以形容為顦顇。
顦顇由“頁”和“龍”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16個筆畫。
顦顇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這本古代漢語詞典之中,是漢字的古體字形。傳說中,顦顇原指盜賊隱匿行竊時特意把眼睛眯成一條縫,以便觀察周圍環境。後來,這個詞逐漸引申為眯眼看東西的動作。
在繁體字中,顦顇的寫法為「顐顧」。
古代漢字的寫法常會因時代的演變而有所不同。關于顦顇的古代寫法,具體情況存有争議,無法得出确切結論。但可以确定的是,顦顇是漢字的古體字,至少可以追溯到《爾雅》這本古代漢語詞典。
1. 他因睡意朦胧,顦顇着眼看着黑闆上的字。
2. 小狗顦顇着眼睛凝視着飛舞的蝴蝶。
顦顇作為一個詞語本身就很完整,目前沒有常見的與之組成詞語的用法。
眯眼、斜視
瞪眼、睜大眼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