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容假的意思、容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容假的解釋

謂寬容讓人。《新唐書·吉顼傳》:“為刺史時, 武懿宗 讨 契丹 ,退保 相州 。後争功殿中, 懿宗 陋短俯僂, 頊 嚴語侵之,無所容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容假是古漢語詞彙,現已被現代漢語淘汰,其核心含義為“寬容;寬恕”,特指對他人過失或請求的包容性應允。以下從詞典學角度分層解析:


一、字義溯源

  1. 單字解構

    • 容:本義為“盛受”,引申為“包容、接納”(《說文解字》:“容,盛也”)。
    • 假:通“叚”,含“借予、寬緩”義(《說文通訓定聲》:“假,借也”),此處表“暫時性讓步”。

      二字組合構成動詞性偏正結構,字面即“以包容之态借予寬緩”,凝練為“寬容諒解”。

  2. 詞義演變

    先秦至漢代文獻中,“容假”強調上位者對下位者的寬宥,如官吏對庶民、君主對臣子。唐宋後語義泛化,泛指人際包容,但始終含“權威方施予的暫時性諒解” 的隱含色彩。


二、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第3卷,第173頁)

    容假:寬容;寬恕。

    引例:南朝宋·範晔《後漢書·劉恺傳》:“恺性笃古,貴處士,每有征舉,必先岩穴。論議引正,辭氣高雅。然容假權貴,不尚絜操。”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

  2.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

    容假:寬容,饒恕。

    引例:《後漢書·崔骃傳》:“帝雖容假,終不能永禦民心。”

    (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源》線上版)


三、古籍用例分析

  1. 《後漢書·劉恺傳》例

    描述劉恺雖品性高潔,卻對權貴過失采取寬容态度,反映“容假”蘊含“對非常規行為的非強制性容忍”。

  2. 《崔骃傳》例

    漢帝雖暫時寬恕民怨,卻無法持久維系統治,印證“容假”的“暫時性”與“權力依附性” 特征。


四、近義辨析

詞彙 核心差異 使用場景
容假 強調權威方自上而下的暫時包容 古代官場、禮法語境
寬宥 側重永久性赦免(如罪責) 司法、宗教領域
包容 無等級色彩,表普遍性接納 現代平等語境

五、現代價值啟示

盡管“容假”已退出日常用語,其承載的“有限度諒解” 思想仍具現實意義。在管理學中,可類比“容錯機制”;在跨文化交際中,呼應“文化寬容”(Cultural Tolerance)理念,即在不突破底線前提下,對差異的階段性接納。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
  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辭源》(修訂本)[DB/OL]. 商務印書館線上版.
  3. 費孝通. 文化寬容的理論與實踐[J]. 社會學研究, 1997(4).

網絡擴展解釋

“容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寬容、忍讓他人,尤其在面對他人的缺點或錯誤時表現出包容态度。部分解釋提到它可能涉及對虛僞行為的容忍,但多數文獻更強調其“寬容忍讓”的核心意義。

  2. 曆史出處
    源自《新唐書·吉顼傳》中的典故:唐代吉顼與武懿宗争功時,因武懿宗身形矮小且姿态卑微,吉顼言辭嚴厲,“無所容假”(即毫不寬容),反襯出“容假”的本義。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人際交往中對他人的包容,尤其在對方有不足或過錯時選擇諒解而非苛責。例如上級對下屬的過失適度寬容,或朋友間互相體諒。

  4.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寬容、忍讓、包涵
    • 反義詞:苛責、計較、不容
  5. 注意事項
    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更多出現在古文或學術讨論中。需注意語境,避免與“容許假期”等字面組合混淆。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新唐書》相關章節或權威詞典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班荊道故豹産北州鞭節碧谿不成文法嶒嶝叱辱嗤眩遄急春殘的見洞天缾對圓杜門絕迹敦缛煩心謌詠工商銀行乖誤官壺觀機而作弘簡昏嚚驕詐結附碣文解衣磅礴金匼匝局戚靓女理幹靈桃離堂龍祠隆行馬哥頭明亮亮牧騎撚枝蓬阆譴發鍬契苾七步清泚诠較麴餅榷關山陸折耗守睛摔跟頭霜台添都馬頭昏腦脹汙尊鄉尊虓勇細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