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寝廟。指宗廟的前廟和後寝。《晉書·賀循傳》:“ 殷 之 盤庚 ,不序 陽甲 , 漢 之 光武 ,不繼 成帝 ,别立廟寝,使臣下祭之。”參見“ 寝廟 ”。
“廟寝”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宗廟的結構布局,具體含義如下:
廟寝(拼音:miào qǐn)指宗廟的前廟與後寝兩部分。其中:
結構功能
古代宗廟分為“廟”與“寝”,前者為禮儀空間,後者為生活化區域,兩者合稱“廟寝”。這種布局體現了“事死如事生”的禮制思想。
文獻記載
《晉書·賀循傳》提到,殷商盤庚、漢光武帝等帝王曾“别立廟寝”,即單獨設立祭祀場所,以區分不同世系的祖先。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權威詞典(如、8)或曆史文獻中的具體例證。
《廟寝》是一個中文詞彙,指的是由廟宇和寝宮組成的建築物。廟寝一般是古代帝王或貴族的祭祀場所和居住地。
《廟寝》由部首“廣”、“宀”和“寸”組成,其中“廣”是主導部首。它的總筆畫數是12畫。
《廟寝》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廟寝被視為尊貴的場所,專門用于供奉神靈和祖先,以及帝王的居住地。廟寝的建築風格和規模廣泛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廟寝》的繁體寫法為「廟寢」。
在古代,對于《廟寝》一詞的漢字寫法有所改變。以秦漢時期為例,廟寝分别寫作「廟」和「寢」。
1. 皇帝将來會在太和殿的廟寝裡居住。
2. 社區決定修繕古廟寝,以保護文化遺産。
廟宇、寝宮、宮殿、神廟、觀廟、陵寝。
近義詞:神殿、聖殿、寺廟。
反義詞:平房、茅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