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水澇與幹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獸二·水獺》:“水居食魚,能知水信為穴,鄉人以占潦旱,如鵲巢知風也。”
“潦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文獻記載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獸二·水獺》中提到:“水居食魚,能知水信為穴,鄉人以占潦旱,如鵲巢知風也。”。這裡通過水獺的行為預測水澇或幹旱,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現象的觀察。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自然災害對農業的影響,如“農田潦旱,莊稼長不出來”。也可引申為比喻人的境遇或心情處于極端狀态(如極度困頓或枯萎)。
“潦旱”一詞聚焦于自然氣候的極端變化,既可用于具體描述災害,也可通過比喻延伸至抽象狀态。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詞語(如“窮愁潦倒”“大旱雲霓”),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潦旱是一個漢語詞彙,可以指代幹旱、缺水的情況。在農田裡,長時間的幹旱缺水會導緻農作物生長受阻,土地幹裂,形成潦旱的景象。這個詞語也可以用來形容人們極度渴望或急需某種東西的狀态。
潦旱的部首是“水”字旁,表示與水相關的含義。這個詞的拼音中,“潦”的拼音是“lăo”,“旱”的拼音是“hàn”。根據漢字的結構,潦的總部首是水,右旁部首是土;旱的總部首是水,右旁部首是幹。
潦旱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最早的形态是象形字,表示由水流動到陸地上的樣子。後來逐漸演化成現在的“潦旱”字形,這個字形在繁體字中仍然保留。
在古代漢字中,“潦旱”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例如,清代的字典《康熙字典》中,将潦寫作“澇”,并且添加了“瀗”作為潦的繁體寫法。旱字則沒有太大的變化。
1. 強烈的太陽使得田野上的土地變得潦旱幹裂。
2. 這個地區連續幾年遭受嚴重的旱災,導緻農田潦旱,農作物無法生長。
組詞:潦洪(洪水泛濫)、潦草(草率)、旱情(幹旱狀況)、旱澇保收(幹旱和澇害引起收成減少)。
近義詞:幹旱、幹燥、水荒。
反義詞:濕潤、水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