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綠小喬木,可用以染色。亦寫作“倒撚子”。 唐 劉恂 《嶺表錄異》卷中:“倒撚子,窠叢不大,葉如苦李,花似蜀葵,小而深紫,南中婦女得以染色。有子,如軟柿,頭上有四葉,如柿蔕。食者必撚其蔕,故謂之倒撚子。或呼為都撚子,蓋語訛也。其子外紫内赤,無核,食之甜軟,甚暖腹藏,兼益肌肉。”
“倒撚子”是一種植物名稱,具體解釋如下:
倒撚子是常綠小喬木,主要分布于中國南方地區(如嶺南)。其名稱來源于食用方式:果實成熟後需“倒撚”(即反向捏住)果蒂才能食用,故得名。部分文獻中亦寫作“都撚子”,屬于方言音譯差異。
植物特征
葉片類似苦李,花朵似小型蜀葵,呈深紫色。果實外紫内赤,形如軟柿,無核,口感甜軟。
染色功能
果實汁液可作天然染料,古代南方婦女常用其染色衣物。
藥用價值
據《本草綱目拾遺》記載,倒撚子具有暖腹、益肌肉、緩解痰嗽等功效。其樹皮可提取膠質,葉可制酒曲,花可釀酒。
宋代文人蘇東坡曾稱其為“海漆”,因其富含植物膠質,認為其補血功效與漆樹相似。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植物分類或現代應用,可參考植物學文獻或地方志資料。
《倒撚子》是指把事情或觀點徹底颠倒、倒置的意思。有時也可以形容說話或行為反常、出格。
《倒撚子》的部首是手,總共有8個筆畫。
《倒撚子》這個詞的來源比較難以考證,但是它在漢字裡的繁體寫法是「倒撚子」。
古時候,《倒撚子》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在現代漢字裡,我們使用「倒撚子」來表示這個詞。
他總是喜歡把事情倒撚子說,讓人難以理解。
與《倒撚子》相關的詞彙有倒打一耙、颠倒黑白等。
與《倒撚子》近義的詞彙有颠倒、倒置等;反義詞可以是正常、正義等。
希望這些信息能夠滿足你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哦。【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