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倒撚子的意思、倒撚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倒撚子的解釋

常綠小喬木,可用以染色。亦寫作“倒撚子”。 唐 劉恂 《嶺表錄異》卷中:“倒撚子,窠叢不大,葉如苦李,花似蜀葵,小而深紫,南中婦女得以染色。有子,如軟柿,頭上有四葉,如柿蔕。食者必撚其蔕,故謂之倒撚子。或呼為都撚子,蓋語訛也。其子外紫内赤,無核,食之甜軟,甚暖腹藏,兼益肌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倒撚子,漢語詞典中多指山竹的别稱,是藤黃科藤黃屬常綠喬木的果實。其名稱源于古人對果實形态及食用方式的觀察,具有鮮明的漢語構詞特征:

一、詞義解析

  1. 植物學指代

    指熱帶水果山竹(學名:Garcinia mangostana),因果實底部宿存萼片呈四裂狀,形似倒置的撚子(一種小型撚轉工具),故稱“倒撚子”。據《中國植物志》記載,其别名包含“莽吉柿”“山竺”等,而“倒撚子”多見于嶺南地區古籍與方言。

  2. 詞源特征

    “撚”本義為用手指搓轉,《說文解字》釋為“指持也”,引申為撚轉物體;“倒”描述果實倒置時萼片形态。名稱直觀體現古人觀察果實外形特征(萼片似撚子)與食用時需倒置剝殼的習慣,符合漢語“因形命名”的傳統構詞法。

二、文獻溯源

  1. 本草典籍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果部》載:“莽吉柿……俗呼為倒撚子,蓋其萼下垂如撚也”,明确指出名稱與萼片形态的關聯。清代《植物名實圖考》亦沿用此稱,佐證其曆史沿用。

  2. 地方物産志

    清代《嶺南雜記》稱:“倒撚子,子外紫内白,味甘,産瓊州”,反映其在海南等地的種植曆史及風味特征,印證名稱的地域性流通。

三、文化關聯

東南亞國家雖稱其為“mangosteen”(音譯“莽吉柿”),但漢語“倒撚子”仍作為本土化名稱沿用至今,常見于民俗飲食記錄。其命名邏輯與“龍眼”“佛手柑”等類似,體現漢語以具象特征命名的文化思維。

權威參考來源:

  1. 《中國植物志》第50(2)卷(科學出版社)
  2. 《本草綱目》(明·李時珍,人民衛生出版社校注本)
  3. 《植物名實圖考》(清·吳其濬,商務印書館影印版)
  4. 《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倒撚子”是一種植物名稱,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倒撚子是常綠小喬木,主要分布于中國南方地區(如嶺南)。其名稱來源于食用方式:果實成熟後需“倒撚”(即反向捏住)果蒂才能食用,故得名。部分文獻中亦寫作“都撚子”,屬于方言音譯差異。

特征與用途

  1. 植物特征
    葉片類似苦李,花朵似小型蜀葵,呈深紫色。果實外紫内赤,形如軟柿,無核,口感甜軟。

  2. 染色功能
    果實汁液可作天然染料,古代南方婦女常用其染色衣物。

  3. 藥用價值
    據《本草綱目拾遺》記載,倒撚子具有暖腹、益肌肉、緩解痰嗽等功效。其樹皮可提取膠質,葉可制酒曲,花可釀酒。

文化相關

宋代文人蘇東坡曾稱其為“海漆”,因其富含植物膠質,認為其補血功效與漆樹相似。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植物分類或現代應用,可參考植物學文獻或地方志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八冥背貨禀授殘羹剩飯鏟刷逮行大雷店堂彽徊頂頭銀兩惰心二郎作相反包圍分馳更涉耿耀購煽關聘顧恨诃譏會考堅苦卓絕繼續殼殼連溢連珠轉列刹貍奴禮神俚亵羅罝沒氣力明角燈尿鼈裒覽蒲松齡瓊珂攘代軟答剌扇影生殉勝因申勵慎容雙檔說朝南話說夫朔氣四征算盤珠挑鬭投注退省慰安甕鼻頭文旨烏龍球霞駮潇疏洗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