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龜甲、蓍草。對占卜用具的輕蔑說法。 漢 王充 《論衡·蔔筮》:“ 周武王 伐 紂 ,蔔筮之,逆。占曰:‘大兇。’ 太公 推蓍蹈龜而曰:‘枯骨死草,何知而兇!’”亦作“ 枯草死骨 ”。 宋 歐陽修 《怪竹辯》:“竹,果無知乎?則無知莫如枯草死骨所謂蓍龜者是也。自古以來,大聖大智之人有所不知者,必問於蓍龜而取決。是則枯草死骨之有知,反過於聖智之人所知遠矣。”
“枯骨死草”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指龜甲和蓍草這兩種占卜工具,帶有輕蔑、否定的态度。該詞常用于批判占卜行為的迷信色彩,認為這些工具隻是無生命的物體,無法預知吉兇。
源自漢代王充《論衡·蔔筮》:
周武王伐纣時占卜得兇兆,姜太公推倒蓍草、踐踏龜甲,斥責道:“枯骨死草,何知而兇!”(意為:腐朽的骨頭和幹枯的草,怎能預知兇吉?)。
宋代歐陽修在《怪竹辯》中亦用“枯草死骨”表達類似觀點,進一步強化了對占卜的質疑。
此成語反映了古代思想中對理性與迷信的辯證思考,具有鮮明的文化批判意義。
枯骨死草的意思:
《枯骨死草》是一個形容詞詞組,意為枯燥無味、毫無生氣或沒有活力的事物。通常用來形容某種狀态或情況缺乏活力和生命力。
拆分部首和筆畫:
《枯骨死草》由三個漢字組成,分别是“枯”、“骨”和“草”。其中,“枯”字的部首是“木”,總共有九筆;“骨”字的部首是“骨”,總共有九筆;“草”字的部首是“艸”,總共有十筆。
來源和繁體:
《枯骨死草》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中的形容詞用法,用來描繪事物缺乏生氣和活力。在繁體字中,同樣使用“枯骨死草”這個詞組。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些不同。但是,《枯骨死草》這個詞是比較現代的詞彙,所以其古時候的寫法和現在并無差異。
例句:
1. 這個乏味的演講讓人感覺像是聽着枯骨死草一樣。
2. 這個地方缺乏生氣,處處都是枯骨死草。
組詞:
衰敗、呆闆、無聊、乏味、枯燥
近義詞:
枯槁、死氣沉沉、沉悶、單調、乏味
反義詞:
生氣勃勃、充滿活力、有趣、有生氣、生機勃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