稗記的意思、稗記的詳細解釋
稗記的解釋
[books of anecdote and trifles] 雜聞轶事
名家的記錄稗記
詳細解釋
猶筆記。 清 趙翼 《題馮星石鴻胪夢蘇草堂圖》詩:“大節據長編,瑣聞摭稗記。”
詞語分解
- 稗的解釋 稗 à 一年生草本植物,長在稻田裡或低濕的地方,形狀像稻,是稻田的害草。果實可釀酒、做飼料。 喻微小的,瑣碎的:稗官(古代的一種小官,專給帝王述說街談巷議、市井傳聞。後泛稱記載轶聞瑣事的文字為“稗稗野
- 記的解釋 記 (記) ì 把印象保持在腦子裡:記憶。記取。記性。博聞強記。 把事物寫下來:記錄。記功。記者。 記載事物的書冊或文字:遊記。日記。大事記。 符號,标識(?):印記。标記。記號。 古時的一種公文:奏
網絡擴展解釋
“稗記”是漢語詞彙,拼音為bài jì,其核心含義可綜合為以下内容:
詞義解釋
-
基本定義
指以筆記形式記錄的雜聞轶事,内容多為非正史的民間傳說、風俗人情或人物瑣事,具有通俗性和靈活性。
-
體裁特點
- 非正史性:區别于官方史書,多記載“稗官”(古代采風小官)收集的街談巷議。
- 内容廣泛:涵蓋神怪傳說、市井轶聞、文人趣事等,如《世說新語》即屬此類。
- 語言風格:生動簡練,兼具文學性與史料價值。
-
同義詞與關聯詞
應用與示例
- 典籍引用:清代趙翼《題馮星石鴻胪夢蘇草堂圖》中“瑣聞摭稗記”,體現其作為補充史料的功能。
- 現代延伸:現多用于形容非正式的記錄或考據,如“野史稗記”。
注意事項
- 需區分“稗記”與“稗官”:前者為文體,後者為古代官職。
- 部分文獻中,“稗”字可能指代微小或非正統(如“稗販”),需結合語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學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稗記》是一個漢字詞彙,意思是“雜記”或“瑣記”。它由兩個部首組成,第一個部首是“禾”(he),代表稻谷;第二個部首是“記”(ji),表示記錄。它的拼音是“bài jì”,其中,“稗”讀作“bài”,是一個獨立的字。按照規定的筆畫順序,它的總筆畫數為15。《稗記》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戰國時期的稗官制度,稗官負責記錄各種瑣事和各類雜記。
在繁體字中,稗官常被寫成「稗官」。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時也會将“稗”寫作“百”。例如,“百官”一詞中的“百”實際上指的是“稗”。這種寫法在古代書法作品中時有出現。
以下是一些關于稗記的例句:
1. 他喜歡寫稗記,記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2. 這本稗記是一個豐富的曆史資料,對研究古代社會非常有幫助。
與稗記相關的組詞有:
1. 稗官:戰國時期負責記錄雜事的官員。
2. 稗子:禾本科植物。
3. 稗粒:稗子的種子。
4. 稗米:由稗子加工而成的米飯。
與稗記近義的詞彙有:
1. 雜記:指雜亂無章的記載。
2. 瑣記:指瑣碎的記錄或記事。
與稗記反義的詞彙可能沒有明确的對立詞,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特定意義的詞語,很少有直接相反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