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談的意思、筆談的詳細解釋
筆談的解釋
(1) [conversation by writing]∶用文字交換意見或發表見解
(2) [sketches and notes]∶ 隨筆記錄的著作(多用于書名)
《夢溪筆談》
詳細解釋
(1).筆記類著作體裁之一種。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自序》:“予退處林下,深居絶過從,思平日與客言者,時紀一事於筆,則若有所晤言,蕭然移日,所與談者,唯筆硯而已,謂之筆談。”
(2).謂書面談話。 清 王韬 《甕牖馀談·新金山少水》:“﹝ 日本 官商﹞遍遊内地,與名公卿大夫交,筆談往復。”《兒女英雄傳》第十六回:“如今我們拿分紙墨筆硯來,大家作個筆談。” 柳亞子 《八日疊和左海少年四絕句》:“王孫天國喜能諳,豹隱鴻冥阻筆談。”
詞語分解
- 筆的解釋 筆 (筆) ǐ 寫字、畫圖的工具:毛筆。鋼筆。鉛筆。筆架。筆膽。 組成漢字的點、橫、直、撇、捺等:筆畫。筆順。筆形。筆道。 用筆寫,寫作的:筆者。代筆。筆耕。筆談。筆誤。筆譯。筆戰。筆名。 寫字、畫畫
- 談的解釋 談 (談) á 說,對話:談天。談心。談論。談話。談判。談吐。懇談。洽談。漫談。談笑風生。 言論,聽說的話:笑談。無稽之談。傳為美談。 姓。 道講說叙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筆談”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綜合解析:
一、作為溝通方式
指通過書面文字代替口頭語言進行交流的行為。常見于特殊場景:
- 與聽覺障礙者不使用手語時;
- 語言不通但共享書面語(如古代東亞漢字文化圈);
- 無法發聲的環境(如潛水)。
二、作為書面交流形式
具有兩種具體表現:
- 即時性交流:面對面時用紙筆交換意見,如清代王韬記載的中日官員用漢字筆談;
- 非即時性表達:通過書面形式發表見解,代替口頭陳述。
三、作為著作體裁
特指以隨筆記錄為主的筆記類著作,典型代表為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這類作品具有“若有所晤言”的對話感,内容多為作者日常思考與見聞的整理。
詞源補充: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由“筆”(書寫工具)與“談”(交流)複合構成,體現文字媒介的交流特性。現代語境中,其使用場景已延伸至網絡文字聊天等數字化溝通形式。
網絡擴展解釋二
《筆談》這個詞意思是用筆書寫的讨論或交流。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shù),表示與書寫相關的事物;右邊是“言”(yán),表示言辭或言語。它的拼音是bǐ tán。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寫法。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筆談」。在古時候,人們使用刻有字形的竹簡或竹子制成的筒子來寫字。而在這些竹簡的頂端有一個圓形的孔,用以插入羽毛制成的筆,這種寫字方式稱為“筆”,而通過筆寫的文字稱為“談”。
以下是關于《筆談》的例句:
1. 他們約定了一個筆談的時間來讨論問題。
2. 他們通過筆談達成了一緻意見。
與《筆談》相關的組詞有:筆友、筆記、筆下、筆墨、筆友、筆筒等。
近義詞有:書談、筆誼、筆會等。
反義詞有:口頭交流、口談、口述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