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鑄的硯台被磨穿。形容立志不移,持久不懈。 明 王玉峰 《焚香記·看榜》:“烏紗白髮人争羨,須知鐵硯磨穿。”參見“ 磨穿鐵硯 ”。
“鐵硯磨穿”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人立志不移、持久不懈的恒心,尤其用于比喻讀書或治學的勤奮與堅持。以下是詳細解釋:
文學出處:
最早見于元代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折:“将棘圍守暖,把鐵硯磨穿。”,強調寒窗苦讀的堅持。
曆史典故:
五代時期,桑維翰因姓氏“桑”與“喪”同音被考官忌諱,屢試不第。他鑄鐵硯明志,稱“硯弊則改而他仕”,最終考中進士。此故事成為成語的重要來源。
該成語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恒心”與“毅力”的推崇,常與“韋編三絕”“懸梁刺股”等典故并列,強調成功需長期積累。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故事或具體文獻,可參考《西廂記》或《新五代史》相關章節。
《鐵硯磨穿》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經過長時間的堅持和努力,最終可以達到目标或完成一項任務。
《鐵硯磨穿》的部首是金字旁,共有兩個部首:钅(金)和石。整個成語有25個筆畫。
《鐵硯磨穿》是出自《左傳·僖公十六年》中的一段故事。故事中,有個叫子贛的人在學習書法時,他的硯台因為長時間的使用而磨損得非常嚴重。然而,他沒有丢掉這塊硯台,而是堅持用它繼續用下去。最終,他通過不懈的努力,使硯台被他磨穿了。
《鐵硯磨穿》(繁體字)
古時候寫《鐵硯磨穿》的漢字形式與現代寫法相似,沒有顯著差異。
1. 他每天默默努力,相信總有一天能夠《鐵硯磨穿》。
2. 不怕路遠,隻怕自己堅持不下去,因為隻有堅持下去,才能真正實現《鐵硯磨穿》。
1. 鐵杵成針
2. 功夫不負有心人
3. 精衛填海
4. 不懈努力
1. 千錘百煉
2. 耐心細緻
3. 始終如一
4. 毅力堅定
1. 半途而廢
2. 三分鐘熱度
3. 一蹴而就
4. 玩世不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