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樃梅”。木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果一·樃梅》:“樃梅出 均州 太和山 。相傳 真武 折梅枝插于樃樹,誓曰:‘吾道若成,花開果結。’後果如其言。今樹尚在 五龍宮 北,榔木梅實,杏形桃核。”按, 清 宋荦 《筠廊偶筆》卷下“樃”均引作“桹”。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遊太和山日記》:“其旁榔梅數株,大皆合抱,花色浮空映山,絢爛巖際。”
關于“榔梅”的詞義解釋,綜合多來源信息整理如下:
榔梅是錦葵科木槿屬喬木,學名Hibiscus macrophyllus,别名“大葉木槿”。其特點包括: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明确記載:“榔梅隻出均州太和山”(即今湖北武當山),強調其地域獨特性。古籍描述其果實“非李非杏,非桃非梅”,兼具多種果形特征,色呈紅白,味甘酸,性平無毒。
雲南傣族傳統利用其樹皮纖維制作繩索,體現實用價值。
提示:如需更詳細的地理分布或傳說故事,可參考《本草綱目》《徐霞客遊記》等古籍,或查閱道教文化相關文獻。
《榔梅》(láng méi)是一個表示某種植物的詞語,它指的是榔楞香梅子。榔梅是一種生長在我國南方的常見果樹,果實呈橢圓形,經過榨汁制成榨梅,味道酸甜可口,是一種受廣大人們喜愛的小吃。
《榔梅》的拆分部首是木(mù)和果(guǒ),木代表植物類,果代表果實類。《榔梅》的總共有12筆。
《榔梅》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根據曆史文獻記載,榔梅的種植曆史已有幾千年的曆史。在中國南方地區特别是福建、廣東等地,人們種植榔梅已有悠久的傳統。
《榔梅》的繁體字是「槞梅」。
在古代,榔梅的漢字寫法可能稍有不同。具體而言,榔梅的舊字體寫作「椤梅」,其中的“椤”是指别的樹木。
1. 我非常喜歡吃榔梅,酸酸甜甜的味道很好吃。
2. 這家旅館的特色小吃之一就是榔梅,你一定要嘗一下。
榔梅樹、榔梅林、榔梅幹、榔梅汁。
香梅
李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