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違背制度、法規。 漢 賈誼 《旱雲賦》:“何操行之不得兮,政治失中而違節。”
(2).不聽節制。《南史·羊希傳》:“ 希 以 沛郡 劉思道 行 晉康 太守,領軍伐 俚 。 思道 違節失利, 希 遣收之。”按,《宋書·羊希傳》作“ 思道 違節度,失利, 羊 遣收之”。
“違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釋:
違背制度或法規
指行為不符合既定的法律、規章或社會規範。例如,漢代賈誼在《旱雲賦》中寫道:“何操行之不得兮,政治失中而違節”,此處“違節”即指政治措施偏離法度。
不聽節制或違反命令
多用于軍事或管理場景,表示下屬不服從指揮調度。如《南史·羊希傳》記載:“思道違節失利,希遣收之”,《宋書·羊希傳》中也有類似表述,強調違反軍事指令導緻失敗。
總結來看,“違節”一詞兼具制度與行為層面的否定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違節》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違背規定、不守信用。
《違節》的拆分部首是辶(辵),共有12個筆畫。
《違節》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周禮·春官宗伯·司宮禮》中,用以指責官員違背規定的行為。
《違節》的繁體字為「違節」。
在古代,「違節」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有些古籍中将「違」的旁邊寫成「鬼」,表示違背規定像鬼一樣邪惡。
他因為違節而被開除出隊。
違法、違背、違令、違規等。
違背、違反、違害、違禁等。
遵守、遵循、守約、守法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