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量度。《史記·龜策列傳》:“ 元王 召博士 衞平 告以夢龜狀。 平 運式,定日月,分衡度,視吉兇。”《隋書·律曆志上》:“ 後周 武帝 保定 元年辛巳五月, 晉國 造倉,獲古玉鬥。暨五年乙酉冬十月,詔改制銅律度,遂緻中和。累黍積籥,同茲玉量,與衡度無差。”
“衡度”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héng dù,其核心含義為量度,即通過某種标準或方法進行衡量、測算。以下是詳細解釋:
“衡度”既包含物理層面的測量,也延伸至抽象概念(如權力、資源)的平衡分析。其用法在古今語境中均體現對“标準”和“均衡”的重視。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用例,可參考《史記》《隋書》等典籍。
衡度(héng dù)是一個動詞,表示衡量、估算事物的輕重、長短、優劣或準确度等。
衡度的部首是言(yán),拆分後的筆畫是7畫。
衡度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人們使用衡量物品的天平來進行衡量,因此衡量的概念被引申為衡度。在古代考試中,也有使用衡量來評判學生的水平。
衡度的繁體字是權衡(quán héng)。
在古代,衡度這個詞的寫法為“衡斿”,其中“斿”表示衡量物品時的秤杆。
1. 他們用多種指标來衡度公司的績效。
2. 我需要一些時間來衡度這個決定的後果。
衡度可以與一些詞組合成新的詞語,例如:衡量、衡評、衡器等。
衡度的近義詞包括:評判、考量、估量、權衡等。
衡度的反義詞包括:武斷、不加思考、主觀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