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腰巾。 五代 馬缟 《中華古今注·襪肚》:“襪肚蓋 文王 所制也,謂之腰巾,但以繒為之;宮女以綵為之,名曰腰綵。至 漢武帝 以四帶,名曰襪肚。至 靈帝 賜宮人蹙金絲合勝襪肚,亦名齊襠。”
“襪肚”是一個古代服飾相關的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腰巾(腰部裝飾或束帶)
根據《中華古今注》記載,襪肚最初為周文王時期所制的腰巾,以絲織品制成,漢代發展為四帶式束腰,并得名“襪肚”。例如漢武帝時期,宮女用彩色布料制作,稱為“腰彩”;東漢靈帝時,襪肚演變為帶有金絲刺繡的裝飾性腰飾,又稱“齊裆”。其功能類似于腰帶,用于固定衣物或裝飾腰部。
兜肚(古代内衣)
在《辭海》和《陳書》中,“襪肚”也被解釋為“抹肚”,即兜肚。這是一種貼身的内衣,覆蓋胸腹部位,材質多為紗、綢等輕薄面料。例如隋炀帝詩中“寶襪楚宮腰”即指這種束腰内衣,兼具實用與美觀作用。
辨析:兩種含義的差異可能源于曆史演變。早期文獻(如漢代)多指腰巾,而隋唐後逐漸與兜肚混用。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判斷其指代對象。現代語境下該詞已不常用,多見于古籍或服飾史研究。
襪肚是一個常見的詞彙,主要用來形容襪子的部分。下面來詳細介紹一下它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襪肚指襪子的腳跟部分,即緊貼着腳跟的位置。通常與襪子的其他部位相對,如襪口、襪筒等。
襪字由衣部和宅部組成,其中衣部在左邊,宅部在右邊。衣部的拆分部首是衤,宅部的拆分部首是宀。襪字的總筆畫數為11。
襪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這本古代漢字字典中,用于描述一種包裹腳上衣物的部位。
襪字的繁體寫法為襪。
在古代漢字中,襪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古漢字中的襪字是由衤部和⺁部組成。衤部用于表示衣物,⺁部用于表示人。整體上,古代襪字與現代字形相似,隻是在部首的組合上有所差異。
1. 她買了一雙白色襪子,襪肚上繡着精緻的花朵。
2. 老人穿着一雙破舊的襪子,襪肚露出了腳趾頭。
襪筒、襪口、襪子、襪套、襪底。
襪頭、襪尖、襪尾。
襪口、襪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