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榔榆。《左傳·莊公四年》“卒於樠木之下” 唐 孔穎達 疏:“木有似榆者,俗呼朗榆。”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二·朗榆》:“大榆二月生莢,朗榆八月生莢,可分别。”參見“ 榔榆 ”。
“朗榆”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lǎng yú,指代植物“榔榆”,屬于榆科落葉喬木。以下是詳細解釋:
“朗榆”即榔榆,是榆科植物中的一類,具有特定的生長期和實用價值。需注意與“郎榆”區分,後者為不同樹種。如需更詳細植物學信息,可參考《本草綱目》或權威植物圖鑒。
朗榆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木”和“呂”兩個部首組成。它一共有10個筆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朗指的是光明、明亮,榆指的是一種樹木,特指榆樹。因此,《朗榆》這個詞可以表示榆樹的光明、明亮。
在繁體字中,朗榆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演變和變革。根據研究,可以看出朗榆一詞的古代寫法為“朖榆”。這種古代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
以下是一些使用朗榆這個詞的例句:
1. 春天來臨時,朗榆樹上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2. 天空中的朗榆夜月照亮了整個大地。
3. 小溪旁邊有一片朗榆林,景色非常迷人。
一些與朗榆相關的詞語:
1.組詞:朗朗乾坤、朗朗乾坤、朗朗上口。
2.近義詞:明亮、光明。
3.反義詞:昏暗、黑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