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ducation as a gradual polishing process] 切、磋、琢、磨是指把骨頭、象牙、玉石、石頭等加工成器物。後用以比喻學習和研究問題時互相讨論,取長補短
切磋琢磨,乃成寶器。——漢· 王充《論衡》
亦作“ 切瑳琢磨 ”。1.器物加工的工藝名稱。《爾雅·釋器》:“骨謂之切,象謂之磋,玉謂之琢,石謂之磨。” 郭璞 注:“皆治器之名也。” 漢 王充 《論衡·量知》:“骨曰切,象曰瑳,玉曰琢,石曰磨;切瑳琢磨,乃成寳器。” 清 葉燮 《原詩·内篇上》:“切磋琢磨,屢治而益精。”
(2).比喻道德學問方面互相研讨勉勵。語本《詩·衛風·淇奧》:“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北齊 劉晝 《新論·貴言》:“知交之於朋友,亦有切磋琢磨之義。” 唐 元稹 《戒勵風俗德音》:“士庶人無切磋琢磨之益,多銷鑠浸潤之讒。” 宋 王安石 《與孫莘老書》:“今世人相識,未見有切瑳琢磨如古之朋友者,蓋能受善言者少。” 蕭乾 《魚餌·論壇·陣地》:“應該說曾起到了文藝界相互切磋琢磨的作用。”
“切磋琢磨”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成語,現多用于比喻學術研究或問題探讨中的互相學習與改進。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體現了中華文化中重視合作、精益求精的精神,鼓勵在交流中完善自我。
《切磋琢磨》是一個成語,意指相互學習,互相研讨,提高自己的技藝或知識水平。
《切磋琢磨》可以拆分成“刀”、“石”、“玉”和“石”、“玉”、“石”,分别有兩個和三個筆畫。
《切磋琢磨》這個成語最早出自《荀子·勸學》。荀子提出學習的方法:“且夫“切磋琢磨”者,不相能也。琢磨者,去其垢也;切磋者,去其薪也。”意即通過切磋琢磨,互相交流、比較,去除自己的污垢和糟粕,提升自己的學識和能力。
《切磋琢磨》的繁體字為《切磋琢磨》。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過很多變化。但《切磋琢磨》這個成語相對穩定,古時候的寫法和現在基本相同,沒有太多變化。
1. 他們經常一起切磋琢磨,進步很快。
2. 切磋琢磨可以幫助我們發現自己的不足和不完善之處。
3. 學術界的人常常通過切磋琢磨來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
切磋、琢磨、切磋學藝、琢磨不透等。
近義詞:交流學習、相互研讨、互相比較。
反義詞:孤立自己、獨善其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