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旦的意思、五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旦的解釋

(1).古代 西域 曲調的五均。《隋書·音樂志中》:“就此七調,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調。以 華 言譯之,旦者則謂‘均’也。其聲亦應黃鐘、太簇、林鐘、南呂、姑洗五均。”均,古“韻”字。

(2).猶言五更。 宋 黃庭堅 《再和寄子瞻聞得湖州》:“相思欲面論,坐起雞五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旦"是中國古代樂律學術語,特指龜茲樂律體系中的五聲音階理論,源自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地區)傳入中原的音樂理論系統。該概念最早見于《隋書·音樂志》,記載蘇祗婆将"五旦七調"理論帶入中原,成為隋唐燕樂二十八調的重要理論基礎。

從漢語構詞角度分析,"五"為基數詞,表示數量;"旦"在龜茲語中對應音譯詞"娑陀力",意為音階的調高位置。二者組合構成複合詞,指代五個不同音高的調式基準。《樂府雜錄》記載,五旦具體指黃鐘、太簇、林鐘、南呂、姑洗五律,對應宮、商、角、徵、羽五聲,形成完整的音階體系。

該術語在《遼史·樂志》中發展為"四旦二十八調",印證其理論演變過程。現代學者楊蔭浏在《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中指出,五旦理論體現古代音律的旋宮轉調技術,通過改變主音位置實現調式轉換,這種體系比西方音樂早八百年出現音階移調實踐。

敦煌遺書P.3539號文獻載有五旦七調的具體應用譜例,佐證其實際演奏價值。音樂學家黃翔鵬通過曾侯乙編鐘銘文研究,認為五旦理論與先秦鐘律存在承繼關系,體現中國音樂文化的連續性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五旦”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一、古代西域音樂術語

指隋唐時期西域音樂理論中的五均調式系統,對應中國傳統五聲音階中的五個音律(黃鐘、太簇、林鐘、南呂、姑洗)。這一概念源自《隋書·音樂志》,其中提到“旦”即“均”(古“韻”字),五旦可衍生七種調式,形成複雜的音樂體系。

二、戲曲行當角色

在紹興亂彈等地方戲曲中,“五旦”屬于旦角的雜色分支,多由初學旦角的演員擔任。其職責包括扮演宮女、太監等配角,或負責執旗、跑龍套等任務。戲諺描述其特點為:“出台一聲‘噯’”“突頭蜈蚣旗”“拜堂來不及”,形象概括了五旦在劇目中的輔助性作用。

三、時間概念

“五旦”偶爾被用作“五更”的同義詞,指代古代夜間計時中的第五更(即淩晨3-5點)。例如宋代黃庭堅詩句“坐起雞五旦”即用此意。

注意:部分資料提到“五旦”指元旦、春節等五個節日,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傳,需謹慎參考。

别人正在浏覽...

白雞夢棒槌拔轄投井背黴崩漏稱才重床疊架傳國玺黜挫诋詈二周廢丘分裱分陰符協公平秤官校骨刺古冶子紅麴訇磤尖頂木驢簡化翦片矯時畿解舊賬跙跙開懷兒恪言空頭事愦亂緑碧綠水青山馬靳眉清目朗千端萬緒起前阒爾搉揚髯士熱鍋上的螞蟻喪家子沙龍身無立錐世濟帥繇水畜嗣襲燧象太清樓蜩鸴托靠旺熾沃沃武俠纖理筅箒笑咍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