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抱鑼的意思、抱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抱鑼的解釋

宋 代一種以大銅鑼伴身的樂舞。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煙火大起,有假面披髮,口吐狼牙煙火,如鬼神狀者上場,着青帖金花短後之衣,帖金皂袴,跣足,攜大銅鑼,隨身步舞而進退,謂之‘抱鑼’。”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抱鑼”是宋代的一種傳統樂舞表演形式,其核心特征為表演者攜帶大銅鑼進行舞蹈。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表演形式
    表演者通常戴假面、披散頭發,身着青底金花短衣和黑色褲子,赤足登場。他們口吐狼牙狀煙火,手持大銅鑼,通過步舞進退完成表演,整體風格帶有神秘色彩,類似鬼神形象。

  2. 曆史文獻依據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記載了北宋都城汴京(今開封)的百戲表演場景,描述了“抱鑼”的裝扮與動作特點。

  3. 文化功能
    作為宋代百戲(雜技、歌舞等民間藝術統稱)的一部分,“抱鑼”兼具娛樂性與儀式性,常在節慶或大型活動中演出,以煙火效果和誇張造型吸引觀衆。

  4. 現代關聯
    如今“抱鑼”一詞主要用于曆史或民俗研究,其表演形式可能影響了後世戲曲、舞蹈中的道具使用與角色塑造,但具體傳承脈絡已不明确。

若需進一步了解宋代百戲的完整分類或相關成語(如“鑼鼓喧天”),可參考《東京夢華錄》原文或民俗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抱鑼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抱鑼(bào luó)是一個中文詞彙,常表示着某人或者一群人手持鑼鼓進行表演或慶祝。這個詞常用來形容喜慶、熱鬧的場景。 拆分部首和筆畫: 抱鑼的拆分部首為手(扌)和金(钅),其中手(扌)表示與手有關的動作,金(钅)表示與金屬有關。 來源: 抱鑼一詞的來源并沒有明确的記載,但可以推測它可能源自于節慶活動中所使用的鑼鼓,用來增加喜慶氣氛,同時也為表演者和觀衆帶來樂趣。 繁體: 抱鑼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抱鑼。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抱鑼的寫法與現代相似,使用了相同的部首和筆畫。因漢字的演變和标準化,現代漢字的形狀和書寫方式更為規範。 例句: 1. 這個節日,人們抱鑼敲鼓,慶祝豐收的到來。 2. 小朋友興奮地抱着鑼敲了起來,場面熱鬧非凡。 組詞: 抱鼓、敲鑼、擊鼓、鳴鑼、鑼鼓聲 近義詞: 敲鼓、擊鼓、敲鑼打鼓 反義詞: 靜寂、無聲、沉悶 希望以上回答能滿足您的需求,請不要猶豫地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