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慈恕的意思、慈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慈恕的解釋

仁慈寬恕。 宋 曾鞏 《範貫之奏議集序》:“公為人溫良慈恕,其從政寬易愛人。”《宋史·趙師民傳》:“﹝ 師民 ﹞性極慈恕,勤於吏治,政有惠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慈恕是由“慈”與“恕”構成的複合詞,其核心語義指向儒家倫理體系中“仁者愛人”的道德實踐。根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對單字的釋義:“慈”本義為父母之愛,《說文解字》釋作“愛也”,後引申為長對幼的仁厚關懷;“恕”則源自《論語·衛靈公》中“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特指推己及人的體諒之道。

在語義演變過程中,“慈恕”一詞最早見于《宋史·孝義傳》記載的“性慈恕,見饑寒者必分食解衣”,此時已完成從單字概念到完整德目的升華。明代呂坤《呻吟語》卷二将其列為君子五德之一,強調“慈恕非姑息,須明善惡之辨”,說明該詞已發展出明确的道德判斷維度。

現代語境中,“慈恕”主要應用于三個層面:

  1. 家庭教育領域,指代長輩以仁愛之心寬宥後輩過失,如《中華傳統家訓選注》(中華書局,2019)收錄的清代朱柏廬治家格言
  2. 社會治理範疇,《中國倫理思想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指出其對應着“寬政恤民”的執政理念
  3. 個人修養層面,現代新儒家學者牟宗三在《心體與性體》中将其闡釋為“道德主體實現圓善的必要工夫”

該詞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雖未單獨列目,但通過《兩岸現代漢語常用詞典》(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3)對“慈”與“恕”的關聯性釋義,可推導出其在當代漢語中的完整概念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慈恕”是一個漢語詞彙,由“慈”和“恕”組成,意為仁慈寬恕,常用于描述以寬容、仁愛之心對待他人的态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慈”指仁慈、和善,體現對他人的關愛;
“恕”指寬恕、體諒,強調推己及人的包容。
兩者結合後,“慈恕”指以仁愛之心寬待他人的過失或錯誤,體現寬厚與理解的品德。


2.詳細解釋與用法


3.相關詞語與延伸


4.例句參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典故或具體用例,可參考《宋史》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礙塞白鹿鼈拗布瓊布拉娼女寵辱不驚瓷實麤浮蹴鞠盜塞等腰梯形舵杆放失附命更張鈎校貴表過步轟天烈地黃絹呼衍江煙兼旬簡查奸鑄嘉殽借面吊喪隽功句繩酪漿兩便領道鹭堠蘿蔓綠籬滿坐妙賞米汁母慈屏風誤點破身遷歆迄工雀蒙曲室日鬼溶彙攝手攝腳順服司寒四嶽貪躁調協拖磨枉駕葦然慰省蚊蝱吳蠶謝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