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京官的意思、京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京官的解釋

[capital officials] 中國古代一般稱屬于中央系統的官員為京官,以别于地方官及差遣出外之官。唐代的尚書、中書、門下三省長官以下,都稱為京官

詳細解釋

(1).指在京師任職的官員,對地方官而言。《北齊書·崔劼傳》:“世門之胄,多處京官,而 劼 二子 拱 撝 并為外任。” 唐 賈島 《和劉涵》詩:“京官始雲滿,野人依舊閒。” 郭沫若 《反正前後》第二篇二:“﹝大哥﹞ 宣統 二年(1910年)在 北京 考上了法科舉人,得到了七品小京官的頭銜,分發在法部衙門裡行走。”

(2). 宋 代特指不能參預朝谒的京師官員。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八:“ 唐 自相輔以下,皆謂之京官,言官於京師也。其常參者曰常參官,未常參者曰未常參官。國初以常參官預朝謁,故謂之升朝官,而未預者曰京官。”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京官”是古代中國對在京城(即首都)任職官員的統稱,其含義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指中央系統官員,與地方官相對()。
“京”代表首都(如唐代長安、明清北京),"官"即官員。京官通常分為兩類:

  1. 高級官員:如尚書、侍郎等參與國家決策的職位;
  2. 基層官員:如宋代部分未獲得朝谒資格的職務較輕者。

二、曆史演變特點

  1. 唐代
    《北齊書》記載京官多出自世族,常與外任官形成對比()。賈島詩句“京官始雲滿”反映京城官員數量逐漸飽現象。
  2. 宋代
    出現更細緻劃分:
    • 常參官(升朝官):可參與朝會;
    • 京官:未獲朝谒資格的中低級官員()。
  3. 清代
    七品以下小京官需在六部“行走”(實習),如郭沫若祖父曾任法部小京官()。曾國藩曾批評部分京官存在“遇事推诿”“重形式輕實務”的弊病()。

三、文化評價

京官群體常被賦予雙重形象:


注:如需具體朝代案例或制度細節,可參考《北齊書》《老學庵筆記》等史料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京官》的意思

《京官》是一個漢語詞語,用來形容在京城(即北京)任職的官員。這個詞通常指的是擔任高級官職的官員,尤其是指中央政府的高級官員。

拆分部首和筆畫

《京官》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京(從“亠”)和官(從“宀”)。

“京”的筆畫數為三畫,“官”的筆畫數為八畫。

來源和繁體

《京官》這個詞源于古代中國的官制。在古代,京城是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擔任京城官職的官員地位尊貴且職權重大。

在繁體字中,《京官》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有時會采用不同的寫法來表達《京官》的意思。例如,“京”字在古代有時會寫作“亰”或“亼”,而“官”字在古代有時會寫作“冠”或“關”。

例句

1. 他是一位身居《京官》的高級官員,負責國家的決策和行政事務。

2. 這位《京官》在治理京城的過程中,做出了許多重要的貢獻。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京城、京師、官方、官員。

近義詞:高官、中央官員、京都官員。

反義詞:地方官員、基層官員、低級官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