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駮選”。舊指黜免已入選的官員。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二:“其時吏部選人,或違例壓缺,改易文憑,駮選停放,除授不公,給諫上書極論,纚纚數百言,指斥無隱,銓曹多被議者,直聲大震。”參見“ 駁放 ”。
“駁選”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官員選拔制度中的特定操作。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駁選”指舊時對已通過選拔的官員進行黜免或否決的行為,即撤銷其入選資格。這一詞彙常見于明清時期的吏部文書,多用于官方對選拔結果存在争議時的處理。
2. 曆史背景與出處
根據清代陳康祺《燕下鄉脞錄》的記載,吏部在官員選拔過程中若發現“違例壓缺、改易文憑”等違規行為,會通過“駮選”(同“駁選”)進行糾錯,甚至導緻相關人員被彈劾。
3. 用字解析
4. 近義詞與關聯詞彙
總結
“駁選”反映了古代官僚體系中對選拔公正性的監督機制,屬于特定曆史背景下的行政術語。現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更多出現在曆史文獻研究或古風文學創作中。
駁選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兩個字:駁和選。
1. 駁:馬(馬頭部)+爻(馬的尾巴)+二橫(馬的四蹄)=11畫
2. 選:子(豎起的一橫表示手指)+兒(手指末端的勾)+又(手指彎曲)=12畫
駁選是由駁和選兩個字組合而成。
駁選的繁體字為「駁選」。
古代漢字中,駁選的寫法與現代相似,但在結構和形狀上可能有所不同。
1. 通過駁選的程式,我們最終選出了優秀的候選人。
2. 這次比賽的駁選過程非常嚴格,隻有通過了所有評判的作品才能進入下一輪。
駁論、選擇、選舉、駁斥、選修、選拔
挑選、篩選、選拔
确認、接受、采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