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升謂升進,沉謂黜退。指仕宦之升降進退。 唐 劉肅 《大唐新語·懲戒》:“始, 仁軌 既官達,其弟 仁相 在鄉曲,昇沉不同,遂搆嫌恨,與 軌 别籍。”
(2).指升進與黜退者。 前蜀 杜光庭 《興州王承休特進為母修黃箓齋詞》:“神功救物,無遺動植之中;惠力宣恩,普及昇沉之内。”
(3).泛指世事之盛衰得失。 唐 牛僧孺 《席上贈劉夢得》詩:“休論世上昇沉事,且鬭樽前見在身。” 宋 楊萬裡 《又和木犀初發呈張功夫》之一:“掇取仙山入 京 洛 ,不妨冷眼看昇沉。”
(1).升降。舊時謂仕途得失進退。 唐 李白 《送友人入蜀》詩:“升沉應已定,不必問 君平 。”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三:“何自閒人無籍在,不妨冷眼看升沉。”《警世通言·老門生三世報恩》:“後來許多年少的門生,賢愚不等,升沉不一。” 清 王愈擴 《周亮工先生小傳》:“所至有政聲,不以升沉介意。”
(2).升降。謂際遇的幸與不幸。 唐 元稹 《寄樂天》詩:“榮辱升沉影與身,世情誰是舊 雷 陳 。”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下:“ 鄭碩道 在此,某與之卻是同年,與夢中所聞畧無少異,則出處升沉,動靜語默,悉皆前定也。” 魯迅 《彷徨·孤獨者》:“但是世事升沉無定,失意人也不會長是失意人,所以他也就很少長久的朋友。”
(3).升降。高低上下。 清 曹寅 《發橫林未到錫山六十裡示同舍》詩:“冥鴻沙鳥極升沉,畫舫青簾共盍簪。”
(4).升降。價錢的漲落。 茅盾 《子夜》十一:“有人拿着小本子和鉛筆,仰起了臉抄錄‘牌子’上的票價升沉錄。”
(5).升降。謂時代的變遷與推移。 柯靈 《<阿英散文選>序》:“而且時代的升沉,也不是月旦作品價值的唯一标準。”
(6).褒貶。 元 劉祁 《歸潛志》卷十:“凡宴談會集間,諸公皆以分别流品、升沉人物為事。”
指仕宦的升降進退。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吏部一·科道陞州府》:“要依上登極恩詔,一體擢用。此諸官他日敭歷陞沉,俱不可考。”
“升沉”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解釋,主要涵蓋仕途際遇、世事變遷、價格波動等層面。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析:
仕途的升降進退
指官員在官場中的晉升與貶退,常用來形容個人政治生涯的起伏。例如唐代劉肅《大唐新語》中提到“昇沉不同,遂搆嫌恨”,即因兄弟官職升降差異導緻矛盾。
際遇的幸與不幸
表示人生境遇的順遂與失意,如魯迅在《孤獨者》中寫道:“世事升沉無定,失意人也不會長是失意人”。
事物的盛衰與變化
泛指世事、時代的興衰更替,如唐代牛僧孺詩句“休論世上昇沉事”,表達對世事無常的感慨。
價格與市場的波動
清代文獻提到“價錢的漲落”亦可用“升沉”描述,例如商品價格的升降。
自然與象征意義
清代曹寅詩句“冥鴻沙鳥極升沉”中,“升沉”還可指鳥類飛翔的高低,引申為事物的高低變化。
唐代李白《送友人入蜀》
“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表達對命運既定、不必強求的豁達态度。
宋代張世南《遊宦紀聞》
“何自閒人無籍在,不妨冷眼看升沉”——以旁觀者視角看待官場浮沉。
“升沉”一詞既有具象的升降之義(如官職、價格),也蘊含抽象的哲理(如命運、世事)。其用法靈活,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常見于古典文學與曆史文獻中。
【升沉】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人或物的命運或地位的變化,有時也可以用來形容情感的升降變化。
【升沉】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卩】(jí),右邊是【水】(shuǐ)。它總共有8劃。
【升沉】最早的出處可追溯到明代李時中的《金針鏡倒千裡鏡點将錄》,其中有“順之以饴,升之以水,沉之以石,飄之以風”等描述。後來成為俗語,并泛指一切命運的變化。
【升沉】的繁體字為【昇沉】。
在古代,【升沉】也有一些不同的寫法,如《說文解字》中的比興寫法為“登於升,覆於沉”,表現了升起和沉沒的形象。
1. 他經曆了一次事業的升沉,但态度始終樂觀。
2. 這部電影通過描述一個家族的升沉起伏,反映了社會的變遷。
組詞:升華、升級、沉思、沉默。
近義詞:起伏、浮沉、跌宕。
反義詞:穩定、固定、安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