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狼孩的意思、狼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狼孩的解釋

[wolf child] 據信由狼或其他野獸哺育長大的孩子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狼孩

漢語詞典釋義

“狼孩”指自幼被狼群擄走并撫育的人類兒童。這類兒童因長期脫離人類社會,習得狼的習性,喪失人類語言及社會行為能力,成為介于人與獸之間的特殊個體。該詞常被引申比喻為“缺乏人類文明教化、行為野蠻的人”。

核心特征

  1. 行為野性化

    狼孩表現出明顯的動物性行為,如四肢爬行、生食肉類、夜間活動、懼怕火光及人類,并具備敏銳的嗅覺與聽覺。其社會性互動方式與狼群相似,缺乏人類的情感表達方式。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792頁。

  2. 語言能力喪失

    因錯過語言習得關鍵期(通常為0-6歲),狼孩無法掌握人類語言。即使回歸人類社會後,僅能學會少量詞彙,語法能力極難重建。這一現象印證了語言發展“關鍵期假說”。

    來源:Lenneberg, E.H. (1967).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Wiley. DOI:10.1037/13245-000

典型案例:卡瑪拉(Kamala)與阿瑪拉(Amala)

1920年,印度傳教士辛格在狼群洞穴中發現兩名女童(約8歲和1.5歲)。年長的卡瑪拉經九年訓練後僅學會45個單詞,行動仍保留狼性特征。這一案例成為研究人類社會化與語言習得的經典實例。

來源:Singh, J.A.L. (1942). Wolf-Children and Feral Man. Harper & Brothers. ISBN 978-1410208074.

學術意義

狼孩現象揭示了: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狼孩的詳細解釋:

  1. 定義與基本概念
    狼孩指從小被狼群攫取并由狼撫育長大的人類幼童,屬于“野孩”(由野獸撫養的兒童)的一種。這類案例中,人類嬰兒因脫離社會環境,習得了狼的生存方式和行為特征,例如四肢行走、夜間活動、食生肉等。

  2. 典型案例
    最著名的案例是1920年在印度加爾各答發現的“卡瑪拉”和“阿瑪拉”兩姐妹。她們被救出時表現出典型的狼性行為:晝伏夜出、懼怕火光、無法語言交流,僅能發出類似狼嚎的聲音。

  3. 行為特征

    • 生理習性:適應狼群生活,如用四肢奔跑、牙齒撕咬食物。
    • 社會性缺失:缺乏人類語言能力,無法理解社會規則,智力發展嚴重滞後。
    • 感知異常:對火、光等人類常見事物表現出恐懼,感官更接近野生動物。
  4. 研究意義
    狼孩案例揭示了人類社會化過程的關鍵性。研究表明,若在語言和認知發展的關鍵期(通常為0-6歲)脫離人類社會,後期再難完全恢複為正常人類。

  5. 已知數據
    全球記載的狼孩案例約10餘起,多數集中在印度等野生動物與人類活動重疊區域。這些案例為心理學、語言學等領域提供了重要研究素材。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案例的完整信息,可參考印度人類學研究檔案(來源、2)。

别人正在浏覽...

百骸六藏白鹭避雷器碧螺布被瓦器差差川岑怆涼穿一條褲子單少盜稅帝流漿對語奮振附學生員槁葬公班冠座桂子飄香嘓嘓衡纩華甍黃封黃門驸馬回脖見神見鬼嚼齧蛣蜋際留秔禾京劇就木流竄蝼蟻貪生羅丹冒失鬼彌合毆杖盤松頻歲讓與人相融昌三一三十一勝踐沈屈石漠順次私奔稣舒譚天説地韬藉兔鹘推蹑無遺類小娃謝安墩歇艎蠍蠍螫螫屃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