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衡纩的意思、衡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衡纩的解釋

比喻勢利的眼光。語出《文選·劉孝标〈廣絕交論〉》:“馳騖之俗,澆薄之倫,無不操權衡,秉纖纊。衡所以揣其輕重,纊所以屬其鼻息。” 張銑 注:“言趨走之人,澆薄之輩,皆執衡秤勢之輕重,持緜量氣之麤細。”《資治通鑒·唐昭宗景福二年》:“約衰殘而行法,隨盛壯以加恩;體物錙銖,看人衡纊。”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衡纩”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éng kuàng()。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衡纩”比喻勢利的眼光,形容通過權衡他人地位、權勢來區别對待的行為。其中:

2.出處與引證

該詞源自南朝梁劉孝标的《廣絕交論》,原文提到:

“馳骛之俗,澆薄之倫,無不操權衡,秉纖纩。衡所以揣其輕重,纩所以屬其鼻息。”
唐代張銑注釋稱,趨炎附勢之人通過“衡”判斷他人權勢輕重,用“纩”察言觀色,生動刻畫了勢利之徒的嘴臉。

3.用法與語境

“衡纩”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本中,描述人際關系中的勢利行為。例如《資治通鑒》中曾用此詞批判趨炎附勢的社會風氣。

4.相關成語

與“衡纩”相關的成語包括“寝關曝纩”“散帶衡門”等,均含對世俗勢利的諷刺。

“衡纩”通過具象的“權衡輕重”和“測鼻息”動作,隱喻勢利眼光,反映了古代對社會趨炎附勢現象的批判。其出處和用法均帶有較強的文學色彩。

網絡擴展解釋二

衡纩

衡纩(héng fǎng)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括“衡”和“纩”兩個字。下面分别介紹它們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1. 衡

衡(héng)是一個多義詞,常見的意思是平衡、稱量的器具,也可以指代衡量、判斷以及指導的準則或标準。

衡的拆分部首為⺡(水)、行(彳),總共有9個筆畫。

衡這個字最早是由“行”和“壬”組成,原義為前進時手中所拿的東西。後來衍生出平衡、權衡之意。

衡的繁體字為「衡」。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衡的多種寫法包括「鸻」、「鴴」、「珩」等。

例句:他以公平的衡度來判斷事情的是非。

組詞:衡量、衡陽、權衡、衡水。

近義詞:平衡、均衡、稱量。

反義詞:偏廢、偏差、失衡。

2. 纩

纩(fǎng)是一個形聲字,最初的意思是指紡績,指細繩的紡織工作。

纩的拆分部首為⺮(竹)、光,總共有14個筆畫。

纩這個字的來源與紡織業有關,一開始用于描述紡織工作,後來也有了團結、連結的意義。

纩的繁體字為「纩」。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纩的多種寫法包括「絋」、「纊」等。

例句:他們用纩結的細繩勒住了囚犯。

組詞:纩綢、連纩、連襟、纩帽。

近義詞:相連、合圍、連結。

反義詞:分散、松散、解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