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沉屈”。1.埋沒屈抑;屈沉。《魏書·孝感傳·閻元明》:“﹝ 楊風 ﹞雖沉屈兵伍而操尚彌高。” 徐興業 《金瓯缺》第九章四:“ 婺州 宗汝霖 可算得是衆醉獨醒的豪傑之士,可惜上官不容,沉屈下僚。”
(2).指湮沒;泯滅。 清 黃宗羲 《答萬貞一論<明史·曆志>書》:“及 崇禎 曆書既出,則又盡翻其説,收為己用,将原書置之不道。作者譯者之苦心,能無沉屈?”
(3).沉冤。《宋史·刑法志一》:“ 張齊賢 又請:‘凡罪人至京,擇清強官慮問。若顯負沉屈,緻罷官吏。’”
“沈屈”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shěn qū(或寫作“沉屈”),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埋沒屈抑;屈沉
指人才或志向因環境壓迫、不公待遇而被埋沒,無法施展才能。
例:《魏書》記載楊風“雖沉屈兵伍而操尚彌高”;徐興業《金瓯缺》提到宗汝霖“沉屈下僚”。
湮沒;泯滅
強調事物因時間或人為因素逐漸消失、被遺忘。
例:清代黃宗羲曾感歎文獻“能無沉屈”。
沉冤
指未得昭雪的冤屈。
例:《宋史》提及“顯負沉屈”可緻官吏被罷免。
該詞多用于古籍或曆史文學作品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常見于探讨古代社會不公、人物際遇的語境。如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漢典》 或《宋史》相關記載。
《沈屈》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為“沈”和“屈”兩個部分。
“沈”這個字,上部分是“水”字旁,下部分是“冘”字旁,表示與水有關的意思。它的筆畫數是8畫。
“屈”字由“屍”和“出”兩個部分組成。上面的“屍”字意味着人體、屍體,下面的“出”字表示從裡面出來。它的筆畫數是6畫。
整個詞語“沈屈”來源于魏晉時期,最初是指人的名字,後來引申為沉郁、消沉的意思,形容有才華的人因受人******而感到沉郁。
在繁體字中,“沈”字的寫法為「沉」字,而“屈”字的寫法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與現代相比,有一些細微的變化。例如,“屈”字在篆字寫法中是“屋”在“鬥”下,表示宅居、居住之意。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内心深感沈屈,但表面上看不出來。
2. 他才華橫溢卻因屢遭诋毀而感到沈屈無助。
一些組詞包括:心沈屈、沈屈不平、心力沈屈。
近義詞有:沉郁、消沉、憂愁。
反義詞有:快樂、舒暢、開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