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對語的意思、對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對語的解釋

(1).對偶的詞句。 唐 劉知幾 《史通·雜說下》:“平頭上尾,尤忌於時;對語儷辭,盛行於俗。”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七:“其詩卷首有一對語雲:‘隔岸水牛浮鼻渡,傍溪沙鳥點頭行。’” 郭沫若 《我的作詩的經過》:“﹝我﹞做過《賦得體》的試帖詩,以及這種詩的基步--由二字至七字以上的對語。”

(2).交談,對話。 唐 韓愈 《贈崔立之》詩:“入門相對語,天命良不疑。” 宋 陳鹄 《耆舊續聞》卷一:“老兵不執役,則屏於舍外,常聞其中若有對語者。近聽之,則寂然。” 元 薩都剌 《夜泊釣台》詩:“山僧對語夜未央,不知風露滿衣裳。” 章炳麟 《駁中國用萬國新語說》:“同一禹域之民,而對語或須對譯,曷若易之為便?”

(3).對偶句中的偶句。 清 梁章鉅 《浪迹叢談·俞陶泉都轉》:“今年在 揚州 ,聞 公眉觀察 亦有一聯雲:‘敬以持己,恕以接物,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生不交利,死不屬子,九京可作,捨公其誰與歸。’出語本《朱子》,對語本《檀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對語是漢語詞彙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意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釋義

    “對語”指兩人或多人之間的對話、交談。《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相互應答的言語”,強調語言交際的雙向性。在古漢語中,也特指詩文中的對仗句,如唐代律詩中的對偶句式。

  2. 詞源與演變

    該詞由“對”(應答、匹配)與“語”(言語)構成,最早見于《禮記·樂記》“升降對語”的記載,指禮儀場合中的應答言辭。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擴展其義,将“對語”視為文章結構的修辭手法。

  3.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對語”常用于文學領域,指戲劇、小說中角色之間的對話片段。語言學研究中,該詞被納入“話語分析”範疇,用于描述特定語境下的言語互動模式(參考《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商務印書館,2019年)。

  4. 文化延伸

    在傳統戲曲如京劇、昆曲中,“對語”表現為角色間的唱和念白,體現情節推進與情感張力。此用法可見于《中國戲曲通史》(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對元雜劇台詞結構的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

“對語”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對偶的詞句
    指通過平行語法結構形成反襯或對比的修辭手法,又稱“對偶”“對句”。例如英文例句:“朋友誇大他的成就;敵人誇大他的罪惡”()。漢語中常見于詩詞、對聯,如清代梁章鉅引用《檀弓》中的對偶句()。

  2. 交談、對話
    表示人與人之間的語言交流。如唐代韓愈《贈崔立之》詩:“入門相對語,天命良不疑”()。

  3. 對偶句中的偶句
    特指對偶修辭中的後半部分,需與前句在結構、詞性上對應()。


二、修辭學中的延伸意義

作為修辭手法“Antithesis”,其核心是通過對比或反襯增強表達效果。例如:


三、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對語”多用于語言學或文學分析,如評劇音樂韻味與語言的關系()、語音網關功能測試()等場景。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文用例或修辭技巧,可參考漢典()及古典文獻中的具體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柏黃腸百圾碎舂舂井井重屋酬地垂鈎躭荒丹爐登山越嶺斷亡多功能二舍煩酷沸滭拊翼趕不赢光惠耗頓化錢禍亂忽親驕能假山饑倉金箍咒衿曲開山可據魁薦老友愣怔鄰佑六簙鹵莽滅裂掄材媽咪銘述弄影團風骈傍破崖絕角遷舟挈從清泚瓊花觀旗旗區廬儒席尚古子山樓神不知鬼不覺沈長失魂蕩魄司谏俗界逃婚桃萊難悟騰骞渟涵途程遐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