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懒散放浪。 唐 白居易 《适意》诗之一:“寒来弥懒放,数日一梳头。” 唐 白居易 《效陶潜体诗》序:“往往酣醉,终日不醒,懒放之心,弥觉自得。”
嬾放:犹懒散。 清 金农 《东郊各舍寄章十五全人》诗:“只合杜门称嬾放,注书且喜脑华清。”
“懒放”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核心解释
指懒散、不拘束的生活态度,常形容人行为随意、缺乏自律的状态。例如“数日一梳头”便体现了这种疏于打理的生活状态。
延伸含义
部分文献(如)提到“懒散放浪”,强调“放浪”中隐含的不受世俗拘束、追求自在的意味,可理解为一种带有消极自由色彩的生活选择。
唐代诗文
白居易在《适意》中写道:“寒来弥懒放,数日一梳头”,通过冬日疏于梳洗的细节,刻画闲适心境;其《效陶潜体诗》序言“懒放之心,弥觉自得”则进一步将“懒放”与精神自得关联。
清代演变
清人金农诗句“只合杜门称嬾放”使用异体字“嬾放”,说明该词在历史书写中的变体现象。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用例,可参考、3提供的文献来源。
懒放(lǎn fàng)是一个成语,指懒散而不努力积极工作或生活。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懒散、消极、缺乏进取心。
懒放的拆分部首是手部,它由“手”和“放”两个部首组成。其笔画数为11。
懒放这个词的来源并不清楚。它是一个现代汉语词汇,没有繁体字对应。
由于懒放是一个现代词语,因此在古代汉字中没有对应的写法。
1. 他一直懒懒散散地度过每一天,真是太懒放了。
2. 这个员工总是得过且过,对工作毫无责任心,太懒放了。
1. 懒散(lǎn sǎn):形容懒惰不活跃。
2. 懒惰(lǎn duò):形容不爱劳动或做事不积极的。
3. 放任(fàng rèn):不加约束或压力地任由自由发展。
4. 放纵(fàng zòng):不加约束或限制地追求个人欲望。
1. 懒散
2. 怠惰(dài duò)
3. 游手好闲(yóu shǒu hào xián)
1. 勤劳(qín láo)
2. 敬业(jìng yè)
3. 进取(jìn qǔ)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