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身窮的意思、身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身窮的解釋

(1).身處困境。 三國 魏 曹植 《王仲宣诔》:“身窮志達,居鄙行鮮。” 晉 潘嶽 《楊荊州诔》:“位貶道行,身窮志逸。”

(2).舊指人不按禮義立身處事。 明 方孝孺 《題黃東谷詩後》:“人之窮有三而貧賤不與焉。心不通道德之要,謂之心窮;身不循禮義之塗,謂之身窮;口不道聖賢法度之言,謂之口窮。”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身窮是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義與文獻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1. 基本釋義

    “身”指人的軀體或自身,“窮”本義為“終極”,引申為困頓、匮乏。結合二者,“身窮”指物質生活窘迫或身體遭受困厄的狀态。《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為“身處困頓之境”,強調個體因客觀環境導緻的生存艱難。

  2. 詞源與文獻引證

    • 先秦典籍中,“窮”多指境遇困頓。《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載“身窮不憂”,指物質匮乏卻保持豁達。
    • 漢代文獻擴展其内涵,《漢書·司馬遷傳》言“身窮志達”,凸顯肉體困頓與精神追求的對比,體現儒家“安貧樂道”思想。
  3. 近義辨析

    與“貧”“賤”等詞不同,“身窮”更側重客觀境遇的極端性。如王力《古代漢語》指出,“窮”常與“達”對舉,如《孟子》“窮則獨善其身”,指仕途或生活的困頓狀态。

  4. 文化内涵

    “身窮”在傳統文化中具有辯證意義。袁行霈《中國古代文學史》分析,古代文人常以“身窮”反襯精神堅守,如陶淵明“環堵蕭然”卻“晏如也”,形成中國文學特有的“困厄美學”。

參考資料:

  1. 羅竹風《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左傳》《漢書》原文庫(ctext.org)
  3. 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
  4. 袁行霈《中國古代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身窮”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釋義

  1. 身處困境
    指個人因客觀環境或際遇而陷入艱難處境,常與精神層面的“志達”形成對比。例如:

    • 三國魏·曹植《王仲宣诔》:“身窮志達,居鄙行鮮。”
    • 晉·潘嶽《楊荊州诔》:“位貶道行,身窮志逸。”
  2. 不循禮義立身處事
    舊時指人行為不符合傳統道德規範或禮義準則。例如:

    • 明代方孝孺提出“身窮”是“身不循禮義之塗”的表現,與“心窮”“口窮”并列為三種“窮”。

二、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探究相關古籍用例,可參考《王仲宣诔》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百口橋報葬拔宅上升不蔔不做肉猜詳長番刺戒啐酒盜不過五女門墊發東鄰蹲步二夥凡庶犯尾風斤風起水湧賦額歌片兒官官光有桂父扢紮幫韓熙載夜宴圖惶怒回佞混滂兼苞簡察監解交吻稽覈唧溜韭菹拘拆拘急考研朗朗撩人林戈璘璘臨末邏逤槽尼泊爾剽薄平夷籤贉熱化深壁固壘世姻首夏爽脫蜀犬吠日私徇鐵礦石推訊拖鈎霞嶼寺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