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身處困境。 三國 魏 曹植 《王仲宣诔》:“身窮志達,居鄙行鮮。” 晉 潘嶽 《楊荊州诔》:“位貶道行,身窮志逸。”
(2).舊指人不按禮義立身處事。 明 方孝孺 《題黃東谷詩後》:“人之窮有三而貧賤不與焉。心不通道德之要,謂之心窮;身不循禮義之塗,謂之身窮;口不道聖賢法度之言,謂之口窮。”
“身窮”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身處困境
指個人因客觀環境或際遇而陷入艱難處境,常與精神層面的“志達”形成對比。例如:
不循禮義立身處事
舊時指人行為不符合傳統道德規範或禮義準則。例如:
若需進一步探究相關古籍用例,可參考《王仲宣诔》等文獻原文。
身窮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字組成。其中,“身”是由“自”字和“身”字組成,表示自己的身體;“窮”是由“穴”字和“弓”字組成,表示缺乏、貧窮。
“身”字的部首是“自”,總共有7畫;“窮”字的部首是“穴”,總共有8畫。
《身窮》一詞最早出現于《後漢書·吳漢傳》。繁體字“身窮”與簡體字“身窮”的意思完全相同,隻是書寫形式不同。
在古時候,身的上半部分是有一個較長的直線,下半部分是一個平行的橫線;窮的上半部分是一個斜長方形,下半部分是一個彎曲的弓。
1. 他在艱苦的環境下長大,深知身窮的辛酸。
2. 這個家庭生活拮據,一直處于身窮的狀态。
身無寸縷、窮途末路、身敗名裂
貧窮、貧困、匮乏
富有、富裕、富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