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木杵的意思、木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木杵的解釋

舂米或搗物的木棒。《漢書·陳萬年傳》:“為地臼木杵,舂不中程。” 金 周昂 《邊俗》詩:“木杵舂晨急,糠燈照夜多。” 劉白羽 《熱情的歌聲沒有停止》:“婦女們從水井邊頂着水甕回來,然後高舉着木杵在巨大的木臼裡搗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木杵是傳統農耕工具與生活器具的典型代表,指由木材制成的長條形搗擊工具。其核心特征為兩端粗、中間細的圓柱體結構,常用于舂搗谷物、藥材或捶打衣物。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木杵指“以硬木削制的舂搗器具,多與石臼配套使用”。

從結構功能分析,《辭海》記載木杵“長約四至五尺,直徑三至五寸,兩端作半球形膨大,便于握持施力”。其工作原理基于杠杆原理,通過人力揮動産生的動能實現物質破碎或混合。曆史溯源方面,《古代漢語詞典》指出木杵最早見于新石器時代遺址,甲骨文中的“舂”字即以手持杵搗臼的象形為基礎。

在應用場景中,《農具考》詳述其雙重用途:農業範疇用于脫粒稻谷,家庭場景則見于搗制年糕、中藥研磨等傳統工藝。文化象征層面,《中國民俗文化大觀》記載部分少數民族将木杵作為豐收祭祀儀式的法器,承載着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木杵(拼音:mù chǔ)是古代常見的工具,其含義和用途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一、基本定義

木杵指舂米或搗物的木棒,通常與石臼或地臼配合使用,通過捶打将谷物脫殼或搗碎。其名稱由材質(木)和功能(杵)組合而成,屬傳統農具範疇。

二、曆史背景

  1.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浙江省博物館藏有新石器時期的木杵文物。
  2. 文獻記載:《漢書·陳萬年傳》提到“為地臼木杵,舂不中程”,金代周昂《邊俗》詩亦有“木杵舂晨急”的描述。

三、文化象征

在成語中,木杵被引申為堅定意志與毅力的象征,比喻面對困難時保持信念、持續努力的精神狀态。

四、結構與用途

若需了解木杵在不同朝代的具體形制演變,可參考、3、5中的古籍原文及考古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白畫白角扇百累鹎鴂别風淮雨兵喪鼻針裁規擦澡剗刮饬盡槌餅打抹黨賊點辱刁風拐月定蹤方雅風移俗易幹法孩咍爀爀護靈甲觀交和畸鬼靜鞭經史百子精制謹悫糾治局司梨頭驢騾沒意頭攀高漂齧皮冠嫔德青白夫驅鳄渠水驲遞觞歌生聚教養書套死孝孫敬閉戶慝禮天階鐵舩統率投刃皆虛托勢頑頑蚊子樹顯德小李杜蕭蕭犀帶獅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