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言寒冬时节。 唐 皇甫冉 《送令狐明府》诗:“行当腊候晚,共惜岁阴残。” 前蜀 韦庄 《颍阳县》诗:“树老风声壮,山高腊候浓。” 宋 苏舜钦 《依韵和王景章见寄》:“岁律峥嶸腊候深,一天风雪卷愁阴。”
“腊候”是一个汉语复合词,主要用于古代诗文或文献中,其含义可结合字义和文献用例进行解析:
唐代诗文:
皇甫冉《送令狐明府》中“行当腊候晚,共惜岁阴残”,描绘腊月将尽、岁末严寒的意境。
韦庄《颍阳县》的“山高腊候浓”,则通过“腊候”强化冬日山间凛冽的氛围。
宋代作品:
苏舜钦《依韵和王景章见寄》提到“岁律峥嶸腊候深”,形容腊月气候的严酷和时间的漫长。
“腊候”是古汉语中对寒冬时节的雅称,尤其侧重农历十二月的气候特征。其使用范围较窄,多见于唐宋诗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常见。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全唐诗》《苏舜钦集》等文献中的原句。
腊候(là hòu)是一个汉字词语,由“腊”和“候”两个字组成。
“腊”字的部首是肉,它的笔画数为13;“候”字的部首是人,它的笔画数为10。
“腊候”源于古代汉语,意为腊月时的气候和风俗。腊月是农历的最后一个月份,在中国传统上有很多习俗和节日,如腊八节、元宵节等。
“腊候”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臘候」。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腊候的写法可能会稍有变化,但字义基本相同。
1. 这个腊候天真是冷得让人打哆嗦。
2. 春节期间,各地的腊候风俗各异,非常有特色。
腊八、腊月、腊肉、腊酒等。
腊季、冬季。
春季、夏季、秋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