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損失。《宋史·食貨志下八》:“三者惟保貸法行之久,負失益多。”
《漢語大詞典》中“負失”為古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層:1. 指軍事行動中背負箭矢的失誤行為,如《後漢書·馬援傳》載“負失而還,軍士折損”;2. 引申為承擔過失責任,《資治通鑒·漢紀》有“将帥負失,當自劾請罪”的用法。該詞現代漢語已鮮見使用,屬曆史詞彙範疇。
在古漢語語境中,“負”作動詞表承擔,“失”指過失,二字連用構成動賓結構。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考證,該詞始見于東漢文獻,多用于軍事文書及官方奏章。北京大學《中文大辭典》(中華書局2018年修訂版)将其歸類為“古代職官用語”,特指官員對管轄事務的責任承擔。
需要說明的是,該詞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及《新華字典》(第12版)中均未收錄,建議現代書面表達優先使用“失職”“過失”等規範詞彙。查詢專業古籍可參考中華書局《二十四史全譯》電子數據庫(https://www.zhbc.com.cn/)或《中國基本古籍庫》(https://www.er07.com/)。
“負失”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負失”指遭受損失或失去某種東西,由“負”(遭受)和“失”(損失)組合而成,強調因某種原因導緻的損失結果。
2. 詳細解析
3. 文獻例證
《宋史·食貨志下八》記載:“三者惟保貸法行之久,負失益多。” 此句指長期推行保貸法反而導緻損失增加,體現了該詞在曆史文獻中的實際用法。
4. 近義詞與反義詞
5. 使用建議
現代語境中,“負失”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表達,口語中更常用“損失”。例如:“投資決策失誤導緻公司負失嚴重。”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宋史》相關章節或權威詞典。
哀悫白晝邦頌報贶逼豎伯益補外布聞才谞叉鋤朝彩叢泊鹾簋代史凍雨鬥葉子渡客放颠方任訪事員過去佛古藝颢清橫心昏噩禍媒減除簡介椒庭機府驚霰踡縮鵕鹗君子相綠慘紅銷駡名棉袍怒叱辟說強大祈福清詞麗句傾悅奇辟虬枝戎帥嗓門手剙四廂樂歌泰逢套索藤蘿讬乘妄其僞謬卧榻鼾睡無将霧幙物議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