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癩蛤蟆 ”。1.蟾蜍的通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蟲四·蟾蜍》:“癩蛤蟆。”﹝集解﹞引 陶弘景 曰:“此是腹大,皮上多痱磊者。” 茅盾 《子夜》十六:“ 周仲偉 滿面高興,癞蝦蟆似的跳來跳去,引導那新來的兩個人接手各部分的事務。” 和谷岩 《楓》:“癞蛤蟆跳到腳面上--咬倒沒咬着,吓人一跳!”
(2).比喻丑陋的人。《水浒傳》第一○一回:“ 王慶 那敢則聲,抱頭鼠竄,奔出廟門來,噀一口唾,叫聲道:‘啐,我直恁這般獃!癩蝦蟆怎想吃天鵝肉!’” 清 洪昇 《長生殿·罵賊》:“恨子恨潑腥羶莽将龍座渰,癩蝦蟆妄想天鵝啖。” 周而複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癞蛤蟆别想吃天鵝肉!”
(3).特指身患癞疾的人。《醒世恒言·陳多壽生死夫妻》:“索性那癩蝦蟆死了,也出脫了我女兒。”
“癞蝦蟆”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生物學意義
“癞蝦蟆”是蟾蜍的俗稱,指皮膚粗糙、背部多疣狀突起的蛙類動物。例如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癩蛤蟆……腹大,皮上多痱磊者。”
比喻義
特殊語境
在部分方言或文學作品中,也特指身患癞疾(如麻風病)的人。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本草綱目》《水浒傳》等古籍或權威詞典。
《癞蝦蟆》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外表丑陋或不好看的人。通常用來比喻那些外表平凡、無趣或者缺乏魅力的人。
《癞蝦蟆》由白、虍、虍、虍、虍、虍六個部首構成,共有23畫。
《癞蝦蟆》最早出現在明代戲曲《牡丹亭》中。在該劇中,癞蛤蟆是一個丑陋的角色,因此這個成語就衍生出來,用來形容丑陋或不好看的人。
在繁體中,成語《癞蝦蟆》的寫法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癞蝦蟆》的寫法與現在大緻相同,沒有太大的變化。
他長得像個《癞蝦蟆》,沒有人會對他産生浪漫的興趣。
癞皮狗、蝦兵蟹将。
丑八怪、惡龍魔。
美人、英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