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牆。 唐 韓愈 《和侯協律詠筍》:“已復侵危砌,非徒出短垣。”
“危砌”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細微差異,但核心解釋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釋義 “危砌”指高聳的牆,其中“危”表示“高”(如“危樓高百尺”),“砌”指台階或磚石結構,組合後引申為高大的牆體。
二、文獻例證 唐代韓愈《和侯協律詠筍》中“已復侵危砌,非徒出短垣”一句,通過“危砌”與“短垣”的對比,進一步印證其“高牆”含義。
三、其他争議解釋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房屋破舊、搖搖欲墜”,但此說法缺乏古籍文獻支持,可能是對“危”字“危險”義的誤讀。
四、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代詩文描寫建築或自然景觀,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危砌》這個詞通常指的是建造或修建過程中存在安全隱患或不穩定的建築物或結構。這些建築物或結構可能因為材料不合適、施工不當或設計缺陷等原因而存在崩塌或倒塌的風險。
《危砌》由部首“石”和“卩”組成。部首“石”表示與石頭或岩石相關,而部首“卩”表示與印章或封閉相關。這個字共有13畫。
《危砌》是中國漢字的一個詞語,源自古代漢族的文化和語言。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是「危砌」。
在古代,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是「危磜」。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字的寫法逐漸演變成了現代标準字形。
1. 這座危砌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但由于政府缺乏修複的資金,一直沒有得到整修。
2. 建築師們正在進行對這座危砌的穩固性評估。
危房、危樓、危橋、砌體、石砌、砌塊
危險的建築、危險的結構、不穩定的建築
穩固的建築、安全的結構、紮實的建築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