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猖狂的寇盜;瘋狂的賊人。 南朝 梁 江淹 《為蕭骠騎慶平賊表》:“狂賊 沉攸之 ,棄天犯紀,毀禮滅緯。” 唐 韓愈 《論捕賊行賞表》:“臣伏見六月八日勑,以狂賊傷害宰臣,擒捕未獲,陛下悲傷。” 宋 司馬光 《上龐副樞論貝州事宜書》:“狂賊自知辠惡無狀,降首無繇,獨守窮城,勢不支久。”
“狂賊”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維度解析:
“狂賊”指猖狂的寇盜或瘋狂的賊人,強調其行為具有破壞性、反叛性或極端性。例如:
朝代 | 例證 |
---|---|
唐代 | 韓愈《論捕賊行賞表》稱刺殺宰相武元衡的兇手為“狂賊”() |
宋代 | 司馬光用“狂賊”描述貝州叛亂者() |
明代 | 顧璘《夜雨歎》将北方胡人稱為“狂賊”() |
該詞已罕見使用,主要出現在曆史研究或古典文學賞析中。現代漢語中更傾向于使用“暴徒”“叛軍”等替代詞彙。
若需深入研究,可參考《古代漢語詞典》或《漢語大詞典》,或查閱《全唐詩》《宋史》等包含原始用例的文獻。
《狂賊》是指一種瘋狂而兇惡的盜賊,常常采用暴力和破壞手段進行犯罪活動。這個詞語蘊含着狂暴和邪惡的含義。
《狂賊》一詞由兩個漢字構成。其中,"犬"字作為左部并且是獨體字,"卝"字作為右部。總共的筆畫數為15畫。
《狂賊》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但具體的來源尚無确切證據。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 "狂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狂賊》這個詞在古時的寫法通常為 "狂賊" 或者 "狂斫"。
1. 這個城市肆虐着一群狂賊,居民們的財産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2. 警方連續幾天在市中心捉拿狂賊,終于将其抓獲。
1. 瘋狂: 形容極度狂亂、狂暴的狀态。
2. 盜賊: 指專門從事盜竊犯罪的人。
3. 惡棍: 指膽大妄為、行為兇惡的人。
1. 狂徒: 指行為狂暴、喜歡制造混亂和騷亂的人。
2. 慣偷: 指常常從事小偷小摸行為的人。
3. 暴徒: 指性情狂暴、喜歡施暴的人。
1. 俠義: 指以正義、公正為準則,行為正直、勇敢的人。
2. 正直: 指行為正派、誠實守信的人。
3. 守法: 指遵守法律、紀律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