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狂賊的意思、狂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狂賊的解釋

猖狂的寇盜;瘋狂的賊人。 南朝 梁 江淹 《為蕭骠騎慶平賊表》:“狂賊 沉攸之 ,棄天犯紀,毀禮滅緯。” 唐 韓愈 《論捕賊行賞表》:“臣伏見六月八日勑,以狂賊傷害宰臣,擒捕未獲,陛下悲傷。” 宋 司馬光 《上龐副樞論貝州事宜書》:“狂賊自知辠惡無狀,降首無繇,獨守窮城,勢不支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狂賊"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其含義需結合古代語境理解。根據權威漢語詞典的釋義,該詞可拆解分析如下:

一、分字釋義

  1. 狂 (kuáng):
    • 本義指狗發瘋,引申為人精神失常、癫狂。《說文解字》:“狂,狾犬也。”段玉裁注:“假借之為人病之稱。”
    • 引申義:猛烈、聲勢大(如狂風);縱情任性、不受拘束(如狂放);狂妄、極端自大(如狂言)。
  2. 賊 (zéi):
    • 本義指破壞、害。《說文解字》:“賊,敗也。”引申為殺害、傷害。
    • 主要引申義:偷竊財物的人(盜賊);危害國家和人民的人(國賊、民賊);對敵人的蔑稱(如“擒賊先擒王”);邪惡的、不正派的(賊心、賊眉鼠眼)。

二、組合釋義 “狂賊” “狂賊”是由“狂”和“賊”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是指:

三、用法與語境 “狂賊”在古代文獻(如史書、奏章、檄文、小說)中常見,多用于:

  1. 官方文書或檄文:指稱叛亂首領、大規模盜匪頭目或入侵的外敵,表達對其暴行的憤怒和譴責。
  2. 曆史記述:描述那些行為殘暴、嚣張跋扈的反叛者或敵人。
  3. 文學描寫:在古典小說或詩詞中,用于刻畫反面人物的嚣張氣焰和危害性。

總結 “狂賊”一詞,意指猖獗兇暴、危害極大的盜匪或叛亂者,也泛指極端狂妄、罪惡深重的惡人或叛國者。它蘊含了對其行為之狂暴、危害之深重以及态度之嚣張的強烈貶斥。

參考來源釋義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狂賊”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維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狂賊”指猖狂的寇盜或瘋狂的賊人,強調其行為具有破壞性、反叛性或極端性。例如:

二、字義分解

  1. 狂:本義為狗發瘋,引申為:
    • 精神失常:如“瘋狂”
    • 猛烈:如“狂風”
    • 縱情無拘:如“狂喜”()
  2. 賊:古義比現代更廣,包含:
    • 盜匪:如“盜賊”
    • 危害者:如“國賊”
    • 傷害行為:如“戕賊”()

三、曆史語境中的用例

朝代 例證
唐代 韓愈《論捕賊行賞表》稱刺殺宰相武元衡的兇手為“狂賊”()
宋代 司馬光用“狂賊”描述貝州叛亂者()
明代 顧璘《夜雨歎》将北方胡人稱為“狂賊”()

四、現代使用情況

該詞已罕見使用,主要出現在曆史研究或古典文學賞析中。現代漢語中更傾向于使用“暴徒”“叛軍”等替代詞彙。

建議拓展

若需深入研究,可參考《古代漢語詞典》或《漢語大詞典》,或查閱《全唐詩》《宋史》等包含原始用例的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月版次咇咇剝剝避處擘指參星純文學從頭翠微宮督過對立面匪人福水高節後車之戒候台皇流煇煥洊饑見仗腳扣錦旋積小成大拘縻開涖快快寬放樂而忘死量簡量小力微伶俐乖巧羅居沒雕當沒官磐石篇記霹靂斧頻句品式切歎泣愬全濟睿幄三精山牌神武軍事際飾亂矢死無貳數道水居疏糲私方四祭天邑下才象骖遐宣謝連邪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