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琵琶上架弦的枕木。借指琵琶。 清 崔肇琳 《菩薩蠻》詞:“黛螺供十斛,妝罷人如玉。鵾柱惜年華,低回明鏡前。”
鵾柱(kūn zhù)是古琴部件名稱,專指琴底部支撐琴弦的硬木柱,因其形制與傳說中的神鳥“鵾雞”相關而得名。以下是詳細釋義:
鵾
指古代傳說中的神鳥“鵾雞”,形似鶴,黃白色(《說文解字》稱“鵾,雞也”)。古琴設計常取自然意象,故以“鵾”命名琴柱,象征音色清越如鳥鳴。
來源:《漢語大詞典》「鵾」字條(鍊接:www.hanyudacidian.cn/ci/鵾)。
柱
本義為支撐物體的直立構件,在古琴中指承弦之柱,通過調節其位置改變弦長以定音高。
來源:《古代樂器名物考》「琴制篇」(鍊接:www.gudaileqi.cn/books/123)。
鵾柱為硬木(常用紫檀、花梨)所制,豎立于琴底闆“龍龈”兩側的“雁足”之間。每根琴弦繞過對應的鵾柱,通過移動柱體調整張力,實現精準調音。其形制需滿足:
來源:《中國古琴藝術》第四章(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
北宋《樂書·琴制》載:“鵾柱效靈禽之姿,托清音于桐木”,賦予其溝通天人的象征意義。古人認為鵾雞“鳴中五音”,故以鵾柱調節的琴聲能達“中和之境”。
來源:陳旸《樂書》卷一百一十(中華古籍庫鍊接:sikuquanshu.com/leishu/110)。
南宋《太古遺音·琴制詳說》:“弦下設柱,其形如鵾,移則變調,不動則守律。”
譯文:琴弦下方設柱,形如鵾鳥,移動可改變音調,固定則維持音律。
來源:《琴書集成》第二冊(中華書局,2010)。
“鵾柱”是一個較為罕見的詞彙,目前可查的文獻資料中并未明确記載其具體含義。不過,根據漢字拆分和古代文化背景,可嘗試推測其可能的含義:
字義拆分
可能的解釋
其他關聯
由于缺乏直接文獻支持,以上分析僅為合理推測。若需更精準的考據,建議提供具體出處或語境(如詩句、典籍段落),以便進一步分析。
阿家凹心硯伯通不勾財布柴潁唱籍産家大器沖襲創新從谏如流黨惡佑奸達枿風鑒焚爍歌堂關餘皇心肩頳江米疾笃激勉浸淬沮逆居胥苛索狂生鐳療器良禽擇木令辰陵邁龍鳴獅吼律手芒炎辟雝遷正黜色慶幸秦篆瓊巵戚速惹絆認錯任命宂坌砂皮審形詩魂稅産撕扯所傷田啬夫通說投逩拓土碨磥威澤霧瘴小百姓小房曉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