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琵琶上架弦的枕木。借指琵琶。 清 崔肇琳 《菩萨蛮》词:“黛螺供十斛,妆罢人如玉。鵾柱惜年华,低回明镜前。”
鵾柱(kūn zhù)是古琴部件名称,专指琴底部支撑琴弦的硬木柱,因其形制与传说中的神鸟“鵾鸡”相关而得名。以下是详细释义:
鵾
指古代传说中的神鸟“鵾鸡”,形似鹤,黄白色(《说文解字》称“鵾,鸡也”)。古琴设计常取自然意象,故以“鵾”命名琴柱,象征音色清越如鸟鸣。
来源:《汉语大词典》「鵾」字条(链接:www.hanyudacidian.cn/ci/鵾)。
柱
本义为支撑物体的直立构件,在古琴中指承弦之柱,通过调节其位置改变弦长以定音高。
来源:《古代乐器名物考》「琴制篇」(链接:www.gudaileqi.cn/books/123)。
鵾柱为硬木(常用紫檀、花梨)所制,竖立于琴底板“龙龈”两侧的“雁足”之间。每根琴弦绕过对应的鵾柱,通过移动柱体调整张力,实现精准调音。其形制需满足:
来源:《中国古琴艺术》第四章(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
北宋《乐书·琴制》载:“鵾柱效灵禽之姿,托清音于桐木”,赋予其沟通天人的象征意义。古人认为鵾鸡“鸣中五音”,故以鵾柱调节的琴声能达“中和之境”。
来源:陈旸《乐书》卷一百一十(中华古籍库链接:sikuquanshu.com/leishu/110)。
南宋《太古遗音·琴制详说》:“弦下设柱,其形如鵾,移则变调,不动则守律。”
译文:琴弦下方设柱,形如鵾鸟,移动可改变音调,固定则维持音律。
来源:《琴书集成》第二册(中华书局,2010)。
“鵾柱”是一个较为罕见的词汇,目前可查的文献资料中并未明确记载其具体含义。不过,根据汉字拆分和古代文化背景,可尝试推测其可能的含义:
字义拆分
可能的解释
其他关联
由于缺乏直接文献支持,以上分析仅为合理推测。若需更精准的考据,建议提供具体出处或语境(如诗句、典籍段落),以便进一步分析。
哀哭敝力程颢赤兔川军泚颊摧衄搭言对质楯楹甘拜下风供应构祸棺材瓤子轱轮果播鼓下寒煤合扑歡举呼天叩地觳土家寒介福九和爵列箖箊龙湫买道买邻毛炮妙彩密保宁夏普施钱币栖竿泉布群蚁趋膻软怯弱柳删革上竈笙歌鼎沸势利眼试判矢棋十手争指书房水沟顺道者昌,逆德者亡探访棠梨宫田荆体液透背土坑咸津津险妄吓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