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供給糧食等生活物資。《後漢書·朱浮傳》:“﹝ 朱浮 ﹞乃多發諸郡倉穀,廩贍其妻子。”廩,一本作“ 稟 ”。
(2).糧饷給養。《宋史·錢若水傳》:“許召勇敢之士為隨身部曲,廩贍不充,則官為支給。”
廪贍(lǐn shàn)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由“廪”與“贍”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官府供給糧食以供養或赈濟的行為,常見于古代文獻中描述官方對特定群體的物質保障制度。以下是詳細釋義:
廪(lǐn)
本義指糧倉,引申為官府儲存的糧食。《說文解字》釋:“廪,谷所振入也。”
贍(shàn)
意為供給、供養。《玉篇》注:“贍,供也,周也。”
廪贍特指官方通過發放糧倉儲備以供養或赈濟的行為,對象多為學子、災民、孤寡等群體:
《後漢書·劉般傳》:
“郡國災旱……開倉廪以贍之。”
(官府開放糧倉赈濟災民,體現“廪贍”的救濟職能。)
清代俞樾《茶香室叢鈔》:
“宋時州縣學置田産,以廪贍生徒。”
(宋代地方官學通過田産收入供養學生。)
現代漢語中,“廪贍”一詞已罕用,但其概念可關聯至社會保障體系中的物資供給制度(如應急儲備糧發放)。學者王力在《古漢語字典》中指出,該詞濃縮了古代“倉廪制度”與“社會福利”的雙重内涵。
參考文獻來源:
關于“廪贍”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廪贍”讀作lǐn shàn,由“廪”(糧倉)與“贍”(供養)組成,本義指官府或集體對民衆的物資供給。核心含義包含兩方面:
二、詞源與文化内涵
三、現代用法
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但可引申為“經濟富足、生活安定”的書面表達,例如:“鄉村振興使百姓廪贍無憂”(需結合上下文靈活使用)。
擴展參考
“贍”單獨使用時,還可表示經濟支持(如贍養父母)或學識淵博(如“宏贍”)。
百口橋北苑萹竹不次滄池參録澄海樓除服淳源除死蹲聚蕃表肥鈍馮招鵩賦服散伏雨公冶溝池豪彊講石狡辯近甸浄覺糾纏不清虡業客鄉虧蝕雷船潦泡躐冒利通直六輔門面鋪席人靡跌甯安弄瓦之喜遷沙騎縫人世熱升日息撒腼腆折席釋绖世語石鐘山說得説誓疏冗歲孰痛癢兔兒不吃窠邊草褪套兒偉服小公館消遣品曉暈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