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泛指音調。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情采》:“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聲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雜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發而為辭章,神理之數也。”
(2).特指曲譜及詞。 宋 姜夔 《<铙歌鼓吹曲>序》:“迺 政和 七年,臣工以請上詔製用,中更否擾,聲文罔傳。”
“聲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解釋:
泛指音調
這一釋義源自南朝梁代劉勰的《文心雕龍·情采》。書中提到“立文之道”分為三種:“形文”(色彩)、“聲文”(音律)、“情文”(情感)。其中“聲文”指由五音(宮、商、角、徵、羽)構成的音調組合,是音樂與文學創作的重要元素。
特指曲譜及詞
宋代姜夔在《铙歌鼓吹曲序》中,将“聲文”具體指向曲譜與歌詞的結合,強調音樂與文本的關聯性。例如他在文中提到“聲文罔傳”,即指曲譜和詞章未能流傳。
補充說明:
部分資料(如)将“聲文”解釋為“聲音與文字的結合”,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文獻,可能與原義存在偏差。建議以劉勰、姜夔的經典著作為主要參考依據。
聲文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聲音和文字的結合。在語言學中,聲文指的是将語音與文字對應起來,将聲音通過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方式。
聲文的拆分部首是“咎”(jiù),筆畫數為10畫。
聲文最早出現于《詩經》,在古代表示人們通過言語傳達信息、交流感情的方式。隨着漢字的發展,聲文逐漸成為表達語音的重要工具。
聲文的繁體字是「聲文」。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比較簡潔,常見的寫法是以直線和曲線相結合的方式。聲文的古字形類似于一個人的口,上方有兩個小點表示聲音産生的位置。
1. 在古代,人們利用聲文來傳承知識和文化。
2. 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得聲文可以通過電子設備進行廣泛傳播。
3. 學習語言的第一步是學會聲文的拼讀和書寫。
4. 聲文的發明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的交流和溝通。
聲文可以和其他詞語組合成各種意義的詞彙,例如:
1. 聲文化:指的是聲音和文字的文化表達,也可指文化中關于聲音和文字的内容。
2. 文字:指的是用聲音來記錄和傳承信息的符號系統。
3. 文化:指人類社會在語言、藝術、思想等方面的創造和發展。
聲文的近義詞是聲表文字、音文字,指的是聲音和文字的結合。反義詞可以是無聲文字、靜默文字,指的是沒有聲音和語言表達的文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