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西南方。因《易·坤》有“西南得朋”之語,故以坤指西南。《文選·張協<雜詩>之二》:“大火流坤維,白日馳西陸。” 李善 注:“《毛詩》曰:‘七月流火。’ 毛萇 曰:‘火,大火也。’《淮南子》曰:‘坤維在西南。’” 宋 範仲淹 《宋故乾州刺史張公神道碑》:“初 蜀 師之役,中軍 雲侯 有終 ,辟公以行,如左右手。平定坤維,公有力焉。”
(2).指南方。 唐 王勃 《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上當星紀,下裂坤維。” 清 李瀅 《望羅浮歌》:“ 豐隆 列缺 ,手劈坤維。”
(3).指大地之中央,正中。《隋書·禮儀志一》:“四方帝各依其方, 黃帝 居坤維。”
“坤維”是漢語中的古典詞彙,主要含義可從三個層面解釋,綜合多個權威文獻來源分析如下:
指西南方向
《易·坤》中提到“西南得朋”,因此“坤”卦象征西南方位。例如《文選·張協<雜詩>之二》中“大火流坤維”即用此意。唐宋文獻如範仲淹《宋故乾州刺史張公神道碑》也以“坤維”代指蜀地(西南地區)。
引申指南方或大地中央
部分文獻中“坤維”可泛指南方,如唐代王勃《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中“下裂坤維”描述廣州的方位。此外,《隋書·禮儀志》提到“黃帝居坤維”,此處指大地正中。
詞源與字義分解
使用示例:
古文如“大火流坤維,白日馳西陸”(張協),或唐代對地理的描述,均體現其多用于天文、風水及文學語境。建議結合具體文獻分析其含義。
《坤維》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即“坤”和“維”。
1. “坤”字的部首是“土”,共有3個筆畫。
2. “維”字的部首是“纟”,共有7個筆畫。
《坤維》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易經》。根據《易經》的觀念,宇宙由兩個原始力量組成,即陰和陽。其中,陰被稱為“坤”,代表地、女性、柔順等屬性。而“維”則表示維系、保持的意思。因此,《坤維》一詞在一定程度上指代了宇宙的平衡和穩定狀态。
《坤維》的繁體寫法為「坤維」。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在略有不同。按照古時的寫法,《坤維》可以寫作「坤緯」。
1. 她的品德堅定,坤維之道不可動搖。
2. 堅持平等和包容是維系社會穩定的坤維之策。
在《坤維》中,可以找到一些相關的組詞,如:
1. 坤地:指代大地、土地。
2. 修維:指代修建和保持。
3. 坤道:指代女性的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念。
《坤維》的近義詞有:
1. 和諧:指代各種力量之間的平衡與協調。
2. 平衡:表示各個方面的平等和相互制約的狀态。
3. 穩定:指代持續不變的狀态。
與《坤維》相對的反義詞有:
1. 混亂:指代無序和動蕩的狀态。
2. 不和諧:表示各種力量之間的不協調和沖突。
3. 不穩定:指代變化和不确定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