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輯和睦。 明 方孝孺 《與朱伯清長史書》:“ 孔明 之佐 昭烈 ……修明政教,戢和人民。”《明史·張慎言傳》:“ 弘圖 等亦以不能戢和文武,各疏乞休。”
“戢”是一個漢字,讀音為jí(拼音),部首為“戈”,總筆畫12畫,結構為左右結構。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收斂、收藏
指将物品(尤其是兵器)收存起來。例如:
停止、平息
多用于描述停止戰争或收斂情緒。例如:
姓氏
作為罕見姓氏使用。
“戢”的核心意義是“收斂”與“停止”,既可用于具體動作(如收藏兵器),也可用于抽象行為(如平息争端)。其古文用例豐富,常見于經典文獻中。如需進一步了解組詞或例句,可參考《漢典》等權威來源。
戢和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停止争執,和解,達成和諧的狀态。
戢和的部首是手,其中“戌”字是部首,而“㔾”字是“約字旁”部分。戢和總共有13個筆畫。
戢和最早出現在《左傳》一書中,被用來描述兩個敵對勢力結束争鬥并和解的情景。這個成語有助于傳達和平與團結的價值觀。
戢和的繁體寫法是「戢和」。
在古代漢字中,戢和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古籍中的記載,在西漢時期,戢和的寫法是「戌和」,而在唐代以後,逐漸演變為「戢和」的現代寫法。
1. 雙方在經過激烈的辯論後,終于戢和了,達成了一緻的共識。
2. 戰争結束後,人們渴望國家能夠戢和,重建和平。
戢敵(止住敵意)、和睦(和平融洽)、和解(解除矛盾和紛争)、和諧(各方和睦共處)。
和好、言歸于好、息事甯人。
争鬥、沖突、不和、分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