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西南方。因《易·坤》有“西南得朋”之语,故以坤指西南。《文选·张协<杂诗>之二》:“大火流坤维,白日驰西陆。” 李善 注:“《毛诗》曰:‘七月流火。’ 毛萇 曰:‘火,大火也。’《淮南子》曰:‘坤维在西南。’” 宋 范仲淹 《宋故乾州刺史张公神道碑》:“初 蜀 师之役,中军 云侯 有终 ,辟公以行,如左右手。平定坤维,公有力焉。”
(2).指南方。 唐 王勃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上当星纪,下裂坤维。” 清 李瀅 《望罗浮歌》:“ 丰隆 列缺 ,手劈坤维。”
(3).指大地之中央,正中。《隋书·礼仪志一》:“四方帝各依其方, 黄帝 居坤维。”
坤维是汉语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释义需从字源、本义及文化象征多角度解析:
坤(kūn)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地也,从土申”,象征大地、阴柔与西南方位(八卦方位中坤属西南)。
维(wéi)本义为系物的大绳,引申为纲纪、维系,如《尔雅·释天》载“维,纲也”。
坤维即“大地之纲”,最初指代地理方位中的西南方。《淮南子·天文训》明确以“坤维”对应西南隅,因其属八卦坤卦方位。
古人视坤维为承载万物的根基。唐代杜甫《望岳》诗云“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其中“坤维”暗喻泰山镇守大地(《杜诗详注》卷九)。
《宋史·乐志》载祭祀乐章“坤维兴王,率土归疆”,以坤维喻指国家疆土的核心维系。
《晋书·天文志》记“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坤维(西南)与乾维(西北)构成空间坐标体系。
清代顾炎武《赠人》诗“坤维终古存正气”,借坤维抒发家国情怀。
《汉语大词典》综合定义为:
坤维:① 西南方;② 指大地;③ 喻指国家疆域(《汉语大词典》第2卷,第1381页)。
地质学中偶借“坤维”代指地壳结构的关键支撑点,但属专业术语引申用法。
(注:因古籍原版无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以权威出版社纸质文献为准)
“坤维”是汉语中的古典词汇,主要含义可从三个层面解释,综合多个权威文献来源分析如下:
指西南方向
《易·坤》中提到“西南得朋”,因此“坤”卦象征西南方位。例如《文选·张协<杂诗>之二》中“大火流坤维”即用此意。唐宋文献如范仲淹《宋故乾州刺史张公神道碑》也以“坤维”代指蜀地(西南地区)。
引申指南方或大地中央
部分文献中“坤维”可泛指南方,如唐代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中“下裂坤维”描述广州的方位。此外,《隋书·礼仪志》提到“黄帝居坤维”,此处指大地正中。
词源与字义分解
使用示例:
古文如“大火流坤维,白日驰西陆”(张协),或唐代对地理的描述,均体现其多用于天文、风水及文学语境。建议结合具体文献分析其含义。
包船保邻背景宾友朝英赤笔书愁煎垂宪二鸿发困梵书奋迅弓弦过晤孤文断句褐盖黑暗地狱谹谊硡隐火备基隆金章玉句机器人九孔针卷卷觉元糠秕课表冷清清两角丱连泗纸邻亚媚川都梅葛眉尖密谕磨垄柈舞蒲鲁东主义轻乞列鹊盏热升日短啬神山阳哨探尸袭説啥檀那讨笑天藻听决投险维谷尾联翔贵献计献策崄巘销钝溪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