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西南方。因《易·坤》有“西南得朋”之语,故以坤指西南。《文选·张协<杂诗>之二》:“大火流坤维,白日驰西陆。” 李善 注:“《毛诗》曰:‘七月流火。’ 毛萇 曰:‘火,大火也。’《淮南子》曰:‘坤维在西南。’” 宋 范仲淹 《宋故乾州刺史张公神道碑》:“初 蜀 师之役,中军 云侯 有终 ,辟公以行,如左右手。平定坤维,公有力焉。”
(2).指南方。 唐 王勃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上当星纪,下裂坤维。” 清 李瀅 《望罗浮歌》:“ 丰隆 列缺 ,手劈坤维。”
(3).指大地之中央,正中。《隋书·礼仪志一》:“四方帝各依其方, 黄帝 居坤维。”
“坤维”是汉语中的古典词汇,主要含义可从三个层面解释,综合多个权威文献来源分析如下:
指西南方向
《易·坤》中提到“西南得朋”,因此“坤”卦象征西南方位。例如《文选·张协<杂诗>之二》中“大火流坤维”即用此意。唐宋文献如范仲淹《宋故乾州刺史张公神道碑》也以“坤维”代指蜀地(西南地区)。
引申指南方或大地中央
部分文献中“坤维”可泛指南方,如唐代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中“下裂坤维”描述广州的方位。此外,《隋书·礼仪志》提到“黄帝居坤维”,此处指大地正中。
词源与字义分解
使用示例:
古文如“大火流坤维,白日驰西陆”(张协),或唐代对地理的描述,均体现其多用于天文、风水及文学语境。建议结合具体文献分析其含义。
《坤维》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坤”和“维”。
1. “坤”字的部首是“土”,共有3个笔画。
2. “维”字的部首是“纟”,共有7个笔画。
《坤维》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易经》。根据《易经》的观念,宇宙由两个原始力量组成,即阴和阳。其中,阴被称为“坤”,代表地、女性、柔顺等属性。而“维”则表示维系、保持的意思。因此,《坤维》一词在一定程度上指代了宇宙的平衡和稳定状态。
《坤维》的繁体写法为「坤維」。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与现在略有不同。按照古时的写法,《坤维》可以写作「坤緯」。
1. 她的品德坚定,坤维之道不可动摇。
2. 坚持平等和包容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坤维之策。
在《坤维》中,可以找到一些相关的组词,如:
1. 坤地:指代大地、土地。
2. 修维:指代修建和保持。
3. 坤道:指代女性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
《坤维》的近义词有:
1. 和谐:指代各种力量之间的平衡与协调。
2. 平衡:表示各个方面的平等和相互制约的状态。
3. 稳定:指代持续不变的状态。
与《坤维》相对的反义词有:
1. 混乱:指代无序和动荡的状态。
2. 不和谐:表示各种力量之间的不协调和冲突。
3. 不稳定:指代变化和不确定的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