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于記述。《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是以《春秋》書 齊豹 曰‘盜’,三叛人名,以懲不義,數惡無禮,其善志也。” 杜預 注:“記事之善者也。”
“善志”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為“善于記述”,主要用于形容對事件的準确、詳實記錄。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根據《左傳·昭公三十一年》記載,“善志”指在文獻或史書中對事件進行恰當且具有警示意義的記述。例如,《春秋》通過記載“齊豹曰‘盜’”等案例,旨在懲戒不義行為,因此被稱為“善志”。杜預注解說:“記事之善者也”,即強調其記錄方式的典範性。
應用場景
權威來源與參考
高權威性資料(如漢典、滬江詞典)均以“善于記述”為核心釋義,其他含義需謹慎引用。近義詞如“詳錄”,反義詞暫無明确對應詞。
“善志”本義強調記述的準确性和教化意義,常見于曆史文獻;部分語境中可延伸至個人志向,但需結合原文分析。
《善志》是一個漢語詞語,含有積極向上的意義。具體而言,它指的是持有善良的願望、心迹或志向,表達出對于行善和做好事情的強烈渴望和決心。
《善志》由兩個漢字組成:善和志。
善的拆分部首為口,善的筆畫數量為12。
志的拆分部首為心,志的筆畫數量為7。
《善志》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中的一句話:“君子善假于物而不失其真,定位笃志。雖千萬人吾往矣。”其中“定位笃志”表示具有堅定志向和追求*********的意思。
在繁體中,善字沒有太大差異,而志字變為「誌」字。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善字的形狀并不完全與現代相同。它是由從右邊的“大”字旁加上“二”字旁構成的。而志字在古代寫法中,由一個心字和一個串字旁相組合。
1. 他一直懷抱着善志,努力為社會做出貢獻。
2. 這個機構緻力于培養年輕人的善志和公益精神。
1. 善行:積極做好事的行為。
2. 善良:具有良好品德和處事原則。
3. 志願者:自願參與公益活動的人。
4. 樂善好施:享受做好事的快樂,樂于助人。
1. 仁心:指具有仁愛之心,關心他人。
2. 好心:指内心秉持善良願望和意願。
3. 仁善:指具有仁愛和善良的品質。
1. 惡意:抱有惡意和邪念。
2. 不善:缺乏行善的意願或做壞事。
3. 無志:缺乏志向、決心和追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