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草名。即玉竹。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一·萎蕤》:“其根橫生似黃精,差小,黃白色,性柔多鬚,最難燥。其葉如竹,兩兩相值。亦可採根種之,極易繁也。嫩葉及根,并可煮淘食茹。”
(2).草木茂盛貌。《漢武帝内傳》:“紫芝萎蕤,紛若填樏。” 晉 潘嶽 《橘賦》:“既蓊茸而萎蕤,且參差而橚矗。” 唐 張說 《離會曲》:“可憐河樹葉萎蕤,關關河鳥聲相思。”
(3).引申為氣勢盛貌。 宋 王禹偁 《谪居感事》詩:“策勳何烜赫,賜紫更萎蕤。”
(4).柔弱貌;柔軟貌。《淮南子·天文訓》“音比蕤賓” 漢 高誘 注:“蕤賓,五月也。陰氣萎蕤在下,似主人。陽在上,似賓客。故曰蕤賓也。” 唐 王琚 《美女篇》:“屈曲屏風繞象牀,萎蕤翠帳綴香囊。”
(5).引申為萎靡。 中國涼血人 《拒約奇談》第二章:“又拍掌迎了一人上壇,貌陋而身短,神情萎蕤,如新病之乍起。”
(6).旗名。鹵簿中有之。 唐 元稹 《夢遊春七十韻》:“廣榭舞萎蕤,長筵賓雜厝。”
“萎蕤”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如需更深入的植物學或醫學信息,可參考《本草綱目》相關記載。
《萎蕤》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花草枝葉因幹旱、缺水或老化而變得萎縮無力的狀态。它可以形容植物的狀态,也可以用來形容其他事物的衰弱、無力。萎蕤通常表示一種凄涼、脆弱或無望的狀态。
《萎蕤》的拆分部首是“艹”和“瑞”,分别代表了植物和美好、繁盛的意象。按筆畫的計算,《萎蕤》總共有14畫。
《萎蕤》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字寫法和詞語搭配。在現代漢字中,《萎蕤》以簡化字的形式使用,對應的繁體字為「萎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萎蕤》的字形會有所不同。古時候的寫法更加繁瑣,字形更為複雜,例如「萎蘂」或「萎芮」等,但都以艹和瑞為部首。
1. 長期幹旱導緻花園中的花草全部萎蕤了。
2. 這個季節,大自然的景色已經變得萎蕤了。
萎敗、萎靡、萎縮、蔫菜、蔫壞
枯萎、憔悴、無力
繁盛、茁壯、興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