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豁達,開朗通達。 明 宋濂 《元故國子祭酒孔公神道碑》:“公少廓達通敏,日誦千餘言。”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四》:“ 侃 聞,略不介懷。世但知忠勇絶人,至風流廓達,鮮知者。”
“廓達”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詞源與内涵
源自《論語·學而篇》中的“君子坦蕩蕩”,本義指君子的胸懷寬廣、坦蕩無拘,後引申為對學識、思想的全面認知和深刻理解。
例如明代宋濂在《元故國子祭酒孔公神道碑》中描述人物“少廓達通敏”,即突出其年少時便兼具通達與聰慧。
性格特質
強調性格上的豁達與包容,如明代胡應麟評價人物“風流廓達”,既贊其勇武,也彰其開闊的胸襟。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辭書。
廓達(kuò dá)是一個漢字,包含了兩個部首:廣和達,廓的拼音是kuò,達的拼音是dá。
廓達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廓的原義是指廣大的意思,廣字在古代是用來表示地域廣闊的意象。達的原義是指通達,講究主導貫通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廓達的寫法是曠達。
在古代,廓達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些許差異。廓的左邊是廣字旁,右邊則是穴字底部,表示地域廣大。達的左邊是一橫,似乎代表着主導之意。
1. 公司希望廓達市場,走向全球。
2. 他加入了一個國際性的研究項目,為了廓達學術界。
3. 這個新的交通規劃将會廓達各個城市之間的連接。
組詞:上傳、通過、道達、普達、期達。
近義詞:通達、貫通、暢達。
反義詞:阻塞、封閉、難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