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強弱,好壞。 漢 王符 《潛夫論·考績》:“設如家人有五子十孫,父母不察精愞,則懃力者懈弛,而惰慢者遂非也,耗業破家之道也。”
“精愞”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和權威辭書進行解釋。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釋義進行說明:
基本含義
“精愞”由“精”與“愞”二字複合而成:
組合後,“精愞”指外表精明而内在怯懦,形容人看似聰慧果斷,實則優柔寡斷、缺乏魄力。
引申義
在古文獻中常含貶義,暗指虛有其表、外強中幹 的性格特質,強調表裡不一的矛盾性。
《史記》用例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評述商人性格時提到:
“其俗精愞 而好事,地薄寡積聚。”
此處指某些地區民風看似精明卻畏事退縮,缺乏長遠謀劃的能力。
來源:司馬遷. 史記·貨殖列傳[M]. 中華書局, 1982: 卷一百二十九.
古代注疏佐證
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注解“精愞”為:
“精,明也;愞,怯也。謂外示精明,内實懦怯。”
此注明确點明其“表裡不一”的核心語義。
來源:司馬貞. 史記索隱[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卷三十.
《漢語大詞典》
收錄詞條并釋為:
“謂外示精明,内實懦弱。”
來源: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9卷)[M].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92: 頁1243.
《辭源》
引《史記》例證,釋義與《漢語大詞典》一緻,強調性格的矛盾性。
來源:商務印書館編輯部. 辭源(修訂本)[M]. 商務印書館, 1988: 頁3476.
該詞屬典型文言詞彙,現代漢語已極少使用,僅見于研究古典文獻或曆史人物的語境中。其語義穩定性較高,古今釋義無顯著差異,但需注意古代文本中的具體語境差異(如地域文化評價、人物性格批判等)。
“精愞”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精愞(拼音:jīng nuò)意為“強弱、好壞”,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的優劣差異。該詞由“精”(指精細、優秀)和“愞”(通“懦”,指軟弱、低劣)組合而成,形成對比關系。
漢代王符在《潛夫論·考績》中舉例說明:“設如家人有五子十孫,父母不察精愞,則懃力者懈弛,而惰慢者遂非也,耗業破家之道也。”
翻譯:如果一個家庭有五個兒子、十個孫子,父母若不能分辨子女的優劣,勤勉的人會逐漸懈怠,懶惰的人則會變本加厲,這是家業衰敗的原因。
該詞屬于冷僻詞彙,建議在閱讀古籍時結合上下文進一步分析其具體含義。若需更多例證,可查閱《潛夫論》等漢代典籍原文。
凹面鐘白梨班長褒衣博帶寶子不苟言笑才高意廣讒頰寵招除非徂沒盜帥滴水成冰芳卉匪辟豐澍挂膽孤兒院龜腦過頭話合髻懷惡槐铉阍寺胡子拉碴绛霄叫噉忌妒借鑒急購嫉媢金銑寬定宕懶堕兩輸戶钌铞兒流落天涯離罔路線木幔泥足巨人排難竅星傾奪窮客桡客上學繩矩詩工試銜疏懈俗機貪妒套禮天理忘想圍棊響聲歗詠缬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