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傳說中白色的龍。《墨子·貴義》:“帝以甲乙殺青龍於東方,以丙丁殺赤龍於南方,以庚辛殺白龍於西方,以壬癸殺黑龍於北方。” 唐 孫處士 《送青城丈人酒》詩:“深羨 青城 好洞天,白龍一覺已千年。” 宋 周密 《齊東野語·祥瑞》:“三年,麟見 永泰 ,白龍見 卭江 。”《清史稿·災異志一》:“ 乾隆 二年二月, 潮陽 白龍見。”
(2).形容奔騰直瀉的溪流瀑布。 唐 孟郊 《寒溪》詩:“一曲一直水,白龍何鱗鱗。” 宋 朱熹 《次觀瀑布韻》:“快瀉蒼崖一道泉,白龍飛下鬱藍天。”
(3).神話中的河神。
(4).傳說 伏羲 時的刑官名。《唐律疏議·名例序》:“昔白龍白雲,則 伏犧 軒轅 之代。”
(5).即 白龍堆 。 唐 崔湜 《大漠行》:“近見行人畏 白龍 ,遙聞公主愁黃鶴。” 唐 東方虬 《昭君怨》詩之二:“揜淚辭丹鳳,銜悲向 白龍 。”參見“ 白龍堆 ”。
“白龍”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白色神龍
在中國神話中,白龍是傳說中的神獸,象征純潔、吉祥與神聖力量。如《墨子·貴義》提到“白龍見于西方”,與五行學說中的方位象征相關。傳統文化中,白龍常被視為守護神,能驅邪避兇,帶來和平與繁榮。
河神或自然化身
部分古籍記載白龍為河神,掌管水域或降雨(如《齊東野語》描述白龍現身預示祥瑞)。此外,唐代詩人孟郊用“白龍何鱗鱗”形容瀑布或溪流的奔騰之态。
伏羲時代的刑官名
據《唐律疏議》記載,“白龍”是伏羲時期的司法官職,可能與早期律法體系相關。
白龍在文學中常用于比喻高潔品質或壯麗景觀。例如朱熹詩句“白龍飛下鬱藍天”描繪瀑布傾瀉的場景;現代詩文則以“白龍吐珠”形容藤蔓花朵的純潔之美。
以上内容綜合了神話、曆史、文學及遊戲設定,如需更完整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來源網頁。
《白龍》是指一種傳說中的龍的形象,它的身體呈現出白色。在中國的文化中,龍象征着神秘、權力和權威,而白色則象征着純潔、高尚和神聖。因此,《白龍》往往被用來表示一種崇高的力量和地位。
《白龍》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白字的部首是白字的複疊形,表示顔色;龍字的部首是龍字的首字形,表示它屬于龍的一類事物。整個詞總共有10個筆畫。
《白龍》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的記載,如《山海經》和《逸周書》。在這些文獻中,白龍被描述為一種神奇的生物,它可以在水中自由遊動,代表着天地之間吉祥和靈氣。
《白龍》的繁體寫法為「白龍」,其中「白」字的變化主要在于字形的一些細微差别,但整體仍然保持了白的意思;「龍」則是繁體字中龍的字形。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一些不同。《白龍》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是「白龍」,字形與繁體字相似,但筆畫的書寫方式可能有所差異。
1. 傳說中,白龍是代表吉祥和神聖的象征。
2.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白龍常常被用來描繪皇帝的威嚴和權威。
白魚、白虎、白雲、白天、白色
白色龍、白飛龍、白姑,這些詞都是與白龍具有類似意義的詞語。
黑龍,代表了與白龍相反的顔色和象征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