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me to a successful end] 功業和德行很完美,有時形容事情的圓滿結果
(1).原為佛教語。指法令、善事等完滿結束。 唐 陳集原 《龍龛道場銘》:“更於道場之南造 釋迦 尊像一座,遂得不日而成,功德圓滿。”
(2).泛指祭祀、打醮等事圓滿完成。 隋 楊廣 《入朝遣使參書》之二:“用慰馳結,仰承 衡 嶽。功德圓滿,便緻 荊 巫 。” 洪深 《五奎橋》第一幕:“四百多畝呢,起碼得打四十九天的大醮!七七四十九天功德圓滿,那時自然是甘霖廣降大雨傾盆了!”
(3).指某件事情已經結束或完成。 茅盾 《“驚人發展”》:“那時候, 李頓 調查團功德圓滿,全 中國 都成了共管下的太平世界。”
“功德圓滿”是一個源自佛教的成語,現多用于形容事情順利完成或達到理想結果。以下為詳細解釋:
佛教原意
指通過誦經、布施等善行積累的功德達到完滿狀态,常與宗教儀式或修行成果相關。
引申含義
泛指祭祀、法事等活動順利完成,或某件事取得圓滿結局,如“項目功德圓滿”。
該詞從宗教語境擴展到日常生活,既保留佛教“善行圓滿”的核心意義,又衍生出對事件成功結束的概括性表達,適用場景廣泛且語義積極。
《功德圓滿》是一個成語,意為功德完滿,所做的善事得到了圓滿的回報,指一個人所作所為帶來了積極的結果。這個成語鼓勵人們行善積德,認為善行會得到應有的回報。
《功德圓滿》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力”和“廣”,筆畫數目為19畫。
《功德圓滿》這個成語源自于佛教經典。佛教強調行善積德,相信修行人通過善行可以使功德圓滿,并獲得解脫與成佛。這個成語的出現,将佛教的觀念融入到了漢字中,成為表達積極向善心态的象征。
《功德圓滿》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功德圓滿」。
在古時候,「功德圓滿」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總體來說,古代對于這個成語的理解與現代相似。
他勇敢地拯救了那名溺水的孩子,最終功德圓滿,被衆人稱為英雄。
功德般若、功德無量、圓滿人生、圓滿成就
完滿、圓滿、成全、圓滿成就
不完整、未完成、不成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