盥頮的意思、盥頮的詳細解釋
盥頮的解釋
洗手洗面。 宋 蘇轍 《遊太山嶽下》詩:“前年道 轘轅 ,直上 嵩嶺 背。中休強飲食,莫宿時盥頮。” 宋 郭彖 《睽車志》卷二:“﹝ 沉 ﹞晨起盥頮已,盆水尚溫,忽變牡丹花狀。”
詞語分解
- 盥的解釋 盥 à 澆水洗手,泛指洗:盥洗。盥漱。 洗手器皿:“承姑奉盥”。 筆畫數:; 部首:皿; 筆順編號:
- 頮的解釋 頮 ì 見“颒”。 筆畫數:; 部首:頁;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盥頮”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盥”和“頮”兩個字組成,專指古代洗沐的禮儀,特指洗手和洗臉。其具體含義如下:
-
字義分解與核心含義:
- 盥 (guàn):本義為洗手。《說文解字》釋為“澡手也”,即用水沖洗雙手。在古代禮儀中,常指用匜(一種盛水器)澆水于手,下承以盤(盥盤)接水的洗手方式。
- 頮 (huì):本義為洗臉。《說文解字》釋為“灑面也”,即用水清洗面部。
- 合義:因此,“盥頮”作為一個整體,指的是洗手和洗臉的動作或禮儀程式,是古人日常清潔和重要禮儀(如祭祀、宴飨前)前的必要步驟。
-
文化背景與禮儀應用:
- “盥頮”體現了古人對清潔的重視,尤其是在莊重場合之前,淨手潔面以示恭敬和虔誠。這在《禮記》等典籍中有明确記載。
- 例如,《禮記·内則》中詳細規定了子女侍奉父母的晨昏定省之禮,其中就包括“進盥,少者奉盤,長者奉水,請沃盥,盥卒授巾”,這裡的“盥”即包含了洗手洗臉的含義。雖然此處單用“盥”字,但在語境中常涵蓋洗臉的動作(頮),或與“頮”連用或互文見義。更明确的禮儀程式中,“盥”與“頮”常作為相連的步驟。
- 漢代經學家鄭玄在注解《儀禮》時,常将“盥”與“盥頮”聯繫起來解釋相關禮儀環節。
-
詞源與發展:
- “盥頮”一詞多見于先秦及漢代文獻,是當時表示洗手洗臉的常用詞彙。
- 隨着語言的發展,後世更常用“盥洗”或“盥漱”(漱口)等詞來泛指洗臉洗手等清潔行為,“盥頮”一詞逐漸成為古語詞,主要出現在研究古代禮儀、文獻訓诂的語境中。
“盥頮”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意指洗手和洗臉,是古代禮儀中表示清潔身體、以示恭敬的重要環節。它由“盥”(洗手)和“頮”(洗臉)兩個動詞組合而成,集中體現了古人對儀容整潔和禮儀規範的重視。
主要參考來源(基于權威典籍及訓诂著作):
- 《說文解字》 (東漢·許慎著):對“盥”與“頮”二字的本義提供了最權威的字形和字義解釋。這是漢語文字學的奠基之作。
- 《禮記》 (儒家經典,成書于戰國至漢初):尤其是《内則》《玉藻》等篇,記載了古人日常生活中包含盥頮的禮儀規範。是研究古代社會制度和禮儀的重要文獻。
- 《儀禮》 (儒家經典,記載周代禮儀):詳細記錄了各種典禮儀式,其中包含盥洗(含盥頮)的具體程式。鄭玄的注疏對理解“盥頮”在禮儀中的應用至關重要。
- 《爾雅》 (中國最早的辭書):雖未直接收錄“盥頮”一詞,但其對相關字詞的訓釋是理解古漢語詞彙系統的基礎。
網絡擴展解釋
“盥頮”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讀音為guàn huì,其含義為洗手和洗臉,常用于描述清潔儀容的動作。以下是具體解釋:
1. 字義解析
- 盥(guàn):本義為洗手,後延伸為用器皿盛水清潔雙手的過程。《說文解字》中記載:“盥,澡手也。”
- 頮(huì):同“颒”,意為洗臉。《廣韻》注音為“荒内切”,即現代拼音的“huì”。
兩字連用表示“洗手後接着洗臉”,合指日常洗漱的完整動作。
2. 古籍例證
該詞多見于宋代文獻,例如:
- 蘇轍《遊太山嶽下》詩:“中休強飲食,莫宿時盥頮。” 描述旅途中的洗漱場景。
- 郭彖《睽車志》卷二:“晨起盥頮已,盆水尚溫,忽變牡丹花狀。” 以洗漱後的水變化為奇景,增添神秘色彩。
3. 現代使用
“盥頮”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僅在研究古籍或古文鑒賞時出現。其含義可對應現代詞語“洗漱”或“盥洗”。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古典文獻中的具體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拜堂襃稱悲悲戚戚倍徙不料量成門戶聰隽道曹凋變底下人洞究仿刻風幹改削鈎織官仕歸置國際勞動節漢臯韓陵片石嗥叫壞包見閻王今夫救過不贍稽淹卷丹聚寇诳飾廉選黎苗鳥瀾歐吐千頃牌橋死七陵棄若敝屣湫水旗織日甚一日日新月盛山雨欲來風滿樓釋軷使用價值雙龍書肺太乙貪黩捅樓子透現腯肥魋顔徒亂人意忘己窐突渥丹毋違小孩兒稀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