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惡鬼名。 清 黃遵憲 《春夜招鄉人飲》詩:“野人走且僵,驚辟鬼羅刹。” 清 黃遵憲 《錫蘭島卧佛》詩:“但稱佛弟子,能避鬼羅刹。”參見“ 羅刹 ”。
根據多個權威詞典和文獻資料,“鬼羅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歸納如下:
“鬼羅刹”指代惡鬼名,屬于佛教或民間傳說中的恐怖鬼怪形象。拼音為guǐ luó chà,部分文獻也标注為“guǐ luó shā”(如),但主流讀音以“chà”為準。
現今多用于文學或藝術創作中,形容極端恐怖或兇惡的形象,也可比喻令人極度畏懼的人或事物。例如:“這片廢墟傳說有鬼羅刹出沒,無人敢靠近。”
如需進一步了解“羅刹”的詳細演變,可參考、2、3中的詩歌和佛經典故。
《鬼羅刹》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來形容邪惡、可怕或兇暴的鬼神、妖怪。它充滿神秘色彩,常被用來描述惡劣的人或事物。
鬼羅刹的拆分部首是鬼(鬼神)和羅(網羅),整個詞共有12個筆畫(鬼:8畫,羅:3畫,刹:1畫)。
《鬼羅刹》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佛教經典中,用來形容邪惡的鬼神或妖怪。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被用于描述兇暴惡人或罪惡行為。
《鬼羅刹》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鬼羅刹」。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往往有些差異。關于鬼羅刹的古漢字寫法,目前沒有确切的資料能夠得出結論。
1. 他的行為邪惡殘忍,簡直就像一個鬼羅刹一樣。
2. 這個地方被人們稱為鬼羅刹境地,因為附近經常發生各種離奇的事件。
1. 鬼師:指擅長與鬼神交流或處理幽靈妖怪問題的人。
2. 羅網:比喻陷阱,也指心機重重的手段。
3. 刹那:極短的時間。
1. 妖魔:指令人膽寒的邪惡生物。
2. 惡魔:兇惡的邪靈,具有強大的力量。
3. 魑魅:傳說中的山鬼、妖怪。
1. 仙人:指在陰間與幽靈作鬥争的神秘人物。
2. 真人:指以修行為主的神秘人物。
3. 佛祖:對佛教創立者釋迦牟尼的尊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