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魚鱗冊。 清 錢泳 《履園叢話·水學·協濟》:“至于田疇交錯,鱗冊無徵,有有田無糧者,有有糧無田者,不知凡幾。必得官為量丈,重畫圖冊,田段一準,而田自多。”參見“ 魚鱗圖冊 ”。
鱗冊(lín cè)是明清時期官府用于登記土地田畝的簿冊,因冊内田地圖狀如魚鱗排列而得名,屬中國古代重要的地籍文書。其核心含義與功能如下:
指明清兩代官府編制的土地登記冊,詳細記錄每塊田地的位置、面積、地形、所有者及賦稅等信息。因田塊按序排列形似魚鱗,故稱“鱗冊”或“魚鱗圖冊” 。
鱗冊制度始于南宋,成熟于明代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為整頓田賦、抑制土地兼并,命全國州縣繪制土地總圖與分圖,彙編成冊,作為征收賦稅的依據 。
每冊包含“總圖”(轄區全貌)和“分圖”(每塊田地詳圖),标注田主姓名、土地四至、土質等級及應納稅額,形成系統的地籍檔案 。
載:“洪武二十年,命國子生武淳等分行州縣,隨糧定區,區設糧長,量度田畝方圓……編類為冊,狀如魚鱗,號曰魚鱗圖冊。”印證其官方屬性與形制特點 。
定義為“明清官府為征派賦役而編造的土地簿冊”,強調其經濟管理職能 。
現代學者梁方仲在《中國曆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中指出,鱗冊是研究明清土地制度、區域經濟及社會結構的核心原始史料,其系統性與精确性遠超前代 。
參考資料來源
“鱗冊”是“魚鱗圖冊”的簡稱,指中國古代用于土地登記和賦稅征收的官方簿冊。以下是詳細解釋:
鱗冊是古代官府編制的土地登記檔案,因田畝圖形排列狀如魚鱗而得名。主要記錄每塊土地的歸屬、面積、地形及賦稅額度,用于保障土地所有權和征收賦稅。
清代學者錢泳在《履園叢話》中記載:“田疇交錯,鱗冊無徵……必得官為量丈,重畫圖冊”,反映了鱗冊對土地糾紛的調解作用。
“魚鱗圖冊”在不同朝代有别名,如“魚鱗簿”“魚鱗圖籍”,其編制過程需官府統一丈量土地并繪制成冊,具有法律效力。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案例或具體地區實施情況,可參考《明史·食貨志》或地方志等古籍。
白鹭缞八一三事變并蒂芙蓉碧霞元君祠蒼山車營春熟出奇制勝蹙蹙大煞風趣吊襪帶帝城冬眠耳目一新法書帖風煙風帳觀賞植物赫剌剌鹖鳥鶴翔樁簡淨剪影腳不點地椒稰家廷金璧輝煌靜節京師大學堂舊帙酒舟鲲絃覽聞辯見連詞獵郎烈義醴醪柳夭桃豔壟墓縷覼女曲乞活請春客青翰清英祈晴啟鑰戎禁閃灼奢盼私徇私章肅澹酥雨退約土老財文瑤無些相喣沫纖瑕